梅城镇
地名由来:古为梅山峒地,宋代置安化县为县治。
2014年7月,梅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安化县梅城镇人民政府地处益阳市安化县东南部,与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等市县毗邻。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61个村。总人口63000人。城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2万人。
梅城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自宋熙宗5年(公元1072年)至解放初期为安化历代县署。梅城为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两次在梅城作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火种。
改革开放以来,梅城镇发展迅速。特别是1992年后,湖南省体改委批准梅城为经济开发试验区,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使梅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至1999年,城区面积在原来0.76平方公里基础上扩大3倍,集贸场发展到12个专业市场,新增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超过前40年建设的总和。城镇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先进,教育、卫生、通讯、供水、供电满足新时代居民的需求。小城镇建设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7.8亿元,财政收入达1000万元,市场交易额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0元。
梅城镇具有无限发展商机,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贸繁荣,为湘中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现在,梅城镇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湖南省批准的经济开发区,湖南省政府确定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湖南省经济百强镇。小城镇发展势头强劲,梅城镇党委、政府决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到2005年,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人,把梅城建设成为一个既有商贸、加工,又有文化品味和旅游休闲的文明城镇。
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
安化文武庙建筑群座落在安化县梅城镇城西的安化一中校园内。由文庙、武庙、培英堂和安化简易师范旧址组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安化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壬子年,位于洢水东岸启安;,南宋绍兴甲子年迁建
安化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位于梅城镇鹿角村二组,曾家坟山山脚的一处台地上,距公路高约十米;坐北朝南,南距乡村公路约20米,鹿角溪自西向东沿公路南侧流过,与凤形山隔溪相望,东西两侧均为刘姓村民房屋,北紧靠曾家坟
安化燕子桥
燕子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启安村六组,东西向横跨伊溪,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建于道光二年(1822年)。大桥为歇山重层鹊木;全长约38.5米,通高11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重檐小青瓦顶
十义桥
十义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十里村十里小学后门伊溪河上,南北向横跨伊溪,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65米,通
梅峒古村建筑群
梅峒古村建筑群地址: 安化县梅城镇梅峒村时代:清代类型: 古建筑保护范围: 东至陆航桥外20米处,西北至六房排山山顶,西南至古井外20米、东北至熊光辉屋外2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外
安师楼
安师楼地址: 安化县梅城镇西街时代:民国类型: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 以排水沟为起点,四向各至2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外延伸10米公布日期: 安政发﹝2011﹞2
历史沿革:
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安化县。
民国时期,属安化县常丰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安化县第一区、八区、梅城区。
1958年,建立梅城公社。
1981年1月,恢复梅城镇。
1987年1月,沏泉乡并入梅城镇。
1996年1月,东华乡、田心乡并入梅城镇。
2006年1月,栗林乡并入梅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