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村

联合创作 · 2023-09-16 05:54

邵原村地处济源西部山区,是邵原镇历代官府、衙门和政府所在地,是济源地区政治、文化、交通、商贸中心,所辖面积6.75平方公里,三个自然村,17个居民组,1075户,回汉两个民族,4211口人,2500亩耕地,党员104人。这里文物荟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济源市的文化名村。

邵原从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即母系社会时期,人类就在此形成部落,定居生活。邵原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商殷时,为召方候国之都邑,东周为畿内地,西周曾为召公采邑;战国称郫邵,秦汉设邵亭,北魏置邵郡,北周明帝元年为邵州,承隋为邵郡,武德元年又改为邵州,唐贞观九年邵州立于王屋县,宋元沿袭,明清两代设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设衙置。邵原又是女娲创世文化发源地。

邵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红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邵原人民奔赴国难,抗日驱顽,减租减息,反奸斗霸,生产自救,支战前线进行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其中朱瑞、唐天际、聂真等奔赴晋豫边开辟革命根据地;王志强、刘复道、李志毅、晋禄国、杨泽礼、王乐天、翟良超等奔赴延安抗大学习,翟良超、王建廷在邵原开辟地下革命工作,发展共产党员,王树声、戴季英率团配合陈谢大军抢渡黄河,刘雪尘率独立营击溃日军,1945年至1949年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大规模剿匪反霸运动等。

邵原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奔走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更有这不可磨灭的历史壮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指引下,逐步走向小康年代。70年代邵原村在黄背角总干渠结束之后,长藤结瓜又修建了10000立方米的蓄水池8个,机井17眼,整修土地 1800亩。1984年大队进行体制改革,大队改为村,设村党支部,村委会,而后进行大街扩修,路面硬化,建立邵原村中心商贸市场,修建新的教学设施,同时在镇政府的带领下,大开致富之路,发展果林,发展畜牧业。1993年至今,果林面积300多亩,鸡、羊、猪、牛坊150家,羊300只,牛500头,鸡4000只,年经济收入达10万余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33元,位居辖区第一。

在发展多种经济的同时,村里着手进行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按照“拆旧建新,整治美化”的原则投资50余万元,硬化背街小巷46条,1200余米,美化墙体700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180余盏,拆除危房76座,同时街心公园、泰山园区、泰和钟楼相继建立,开通豫晋大道、邵州大道、龙山路、龙泉路。目前邵原街街道纵横,车辆畅行,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手机、电视遍及各户,农用车500余辆,家用轿车200余辆。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感召下,农民基本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收割,劳动效率和生产力大大提高,邵原村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文明村”、“农机推广示范村”、“精神文明建设村”、“生态文明示范村”、“民族团结先进党支部”。

今日之邵原,真是“天坛王屋钟灵,云蒙析毓秀,河曲中条,陡彼东皋望,山河分外娇”。紧靠山镇的泰山岭、笔架山,日夜呵呼着古老的山镇,东酿泉、西酿泉日夜滋润着这方土地和人民。俯瞰山镇,虽没有昔日的古韵,且展现出时代的丰采,政府、学校、宾馆、商厦、车站、住宅楼、电信塔高楼鳞次,广厦栉比,都掩映于绿树丛中,晋豫大道、召公大道、邵州大道、银河大道、龙山路、龙泉路、泰和路纵横街道,交织亨通,车辆畅行,予观夫镇区盛状,大有荡气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邵原村附近有银河峡、济源王屋山风景区、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济源伊利乳业工业旅游景区、济源南山儿童公园等旅游景点,有济源冬凌草、济源核桃、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有愚公移山传说、邵原神话群、灯彩(汴京灯笼张)、愚公移山传说、邵原神话群等民俗文化。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