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窝镇
地名由来:勺窝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原名杉木箐,古彝语地名为“勺窝”(杉木),因此得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勺窝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勺窝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勺窝乡位于县城西南面,乡政府驻地黄河坝距县城约18公里,东经105度11分至105度18分,北纬26度42分至26度98分,东与雍熙镇相邻,南接骔岭镇,西抵猪场乡自新一带,北连龙场镇,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9.8公里,总面积为71.41平方公里。
勺窝乡彝语译成汉族是杉木的意思,现勺窝乡辖撤并建并的巴雍、杓可、法地、勺窝四个老乡区域,据有关资料考证,1941年前为大定府管辖,后划归纳雍。1958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勺窝与杨家营合并成立了田坝人民公社,法地、杓可、巴率合并成幸福人民公社;1984年组建为乡级人民政府,1991年撤并建,以勺窝、法地、杓可、巴雍合并建立勺窝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地为黄河坝,辖23个行政村,163个村民小组,112个自然村寨,居住民族有汉、穿青、彝、蒙古、菜、布依、回族等,至94年底5708户,23700人。
该乡地处高中山缓丘河谷地带,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平均为1750米左右,乡境内有六大山峰,最高山峰为大尖山,海拔2271米,两条河流,灌溉良田2500亩(只在勺窝境内),三大矿泉,即小箐沟矿泉、牛鼻子洞矿泉、银厂沟矿泉,一大瀑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2.2度,年降雨量1150毫米,无霜期245天。全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6658亩,其中稻田5225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还盛产马铃薯,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农作物玉米和水稻年产量为4618吨,有耕牛3880头,马86匹,生猪出栏4553头。
文教卫生较为发展,有公办小学6所,其中带帽初中3所,公办教师108人,在校学生3485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88.5%,有卫生院1所,卫生员7人,卫生所4个,卫生员18人,卫生室20个,卫生员25人。
交通运输发展也较快,纳水公路从乡境内南部横穿5公里,为寨乐乡的煤炭提供了较方便的外运条件。乡级公路从骔岭起,到巴雍终,全长约24公里,还分支到法地5公里。
矿产资源有无烟煤、铜矿、铅锌矿、硫铁矿等。
乡境内荒山较多,适宜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全乡有4个乡级林场,15个联户林场,总面积4298亩,3356工程项目办造林17185.7亩。
境内风景点“吊水岩瀑布”落差250米,素有纳雍黄果树瀑布之美称。
1999年,该乡以煤炭生产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总人口24826人,总耕地17649亩;农业总产值650万元;林业总产值143.9万元;牧业产值450.65万元;工业总产值223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898万元。
勺窝乡下辖村民委员会
(共计23个)
中心、水沟、勺窝、湖坝、沙土、大土、黄河、五一、汗齐脚、鱼塘坎、香车河、高石坎、没天地、糯谷珠、老营、大岭岗、雾井、压落箐、大冲口、群新、卢营、对门坡、挖煤沟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为大方县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
1958年前,为田坝乡,后与杨家营合并成田坝公社。
1981年,更名勺窝公社。
1984年,改勺窝乡。
1991年,勺窝、法地、杓可、巴雍4乡合并为勺窝乡。
2015年,撤销勺窝乡,设勺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