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侗族乡

联合创作 · 2023-09-16 08:45

地名由来:因乡人民政府驻地河流原河道靠山的拐弯处有一大回水塘,塘边长满芭蕉树得名。

2011年8月,农业部认定芭蕉侗族乡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叶)。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芭蕉侗族乡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芭蕉侗族乡地处恩施市西南,系湖北省十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总人口6.4万,其中侗族人口2.2万,占总数的34%。国土面积303平方公里。200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51亿元,财政收入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0元。

芭蕉乡是名茶的故乡,早在唐代就有“施南方茶”的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芭蕉就研制出享誉四海的“恩施玉露”。改革开放以来,芭蕉侗族乡扬长避短,把绿色和富硒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该乡共发展茶叶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5.2万亩,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共91家,2004年,全乡已引进资金1500万元,其中有华龙集团、宜红公司、粮援茶厂、芭蕉富硒茶叶有限公司、芭山茶叶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年创利税近千万元。被誉为“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叶第一乡”,目前正在申报“中国富硒茶叶基地”和“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恩施富硒茶’项目区”,全乡经济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该乡的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通过大力实施“五改三建”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该乡形成了“猪—沼—茶”、“猪—果—茶”等不同结构的农业生态模式,全乡共建沼气池7318口,文明小区20处,小康示范户826户,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文明素质、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全乡完成了四条村级经济循环路的铺油工程,三个集镇的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电力设施改造“德政工程”,加快了芭蕉侗族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文教卫生成效显著。全乡有从幼儿园到高级中学的完整教学体系。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乡中心医院以其环境优美、医术精湛、服务周到而被评为全州最佳文明单位,已成为恩施市西南急救医疗中心。

民主政治建设在该乡有的突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狠抓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干部作风整顿。全乡实行干部“六制管理”,制定了“十二不准”的行为规范,推行了领导干部便-系卡制度和民情日记制,在全乡推行了“两审两会一公开”的村务公开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枫香坡侗族风情寨

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距市中心10公里,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寨内有生态茶园300余亩,休闲景点20余处。可参加推磨、舂米、榨油、采茶、制茶、织布、垂钓、打铁、做瓦

历史沿革:

1949年,系恩施县第三区;同年12月,为芭蕉区。

1952年8月,改为第十五区。

1958年11月,改为芭蕉公社。

1961年5月,复名为芭蕉区。

1975年6月,建立芭蕉公社和干溪公社。

1984年7月,将芭蕉和干溪两个公社合并为芭蕉区。

1997年1月,撤销芭蕉区建立芭蕉乡和黄泥塘侗族乡。

2001年3月,将芭蕉乡和黄泥塘侗族乡合并为芭蕉侗族乡。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