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街道
地名由来:从宣威往南走十里设有虹桥铺。在早年,村中河上建一半圆形石拱桥,名虹桥。明清时地处川、滇、黔古驿道旁,设过铺,故有此名。
虹桥街道位于宣威市区南部2.5千米处,东接东山镇,南临板桥镇,西连落水镇,北临宛水街道。辖虹桥、北云、月牙、马房4个社区,40个居民小组、7 177户,总人口18 0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 823人,农业人口227人,少数民族678人,男性人口8 904人,女性人口9 14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32.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国土面积33.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77公顷,人均占有耕地212.81平方米。山林面积925.33公顷,森林覆盖率34%;水域606公顷,湿地600余公顷,3千米长的西河及10千米长的长山小河东西交叉,水资源丰富。海拔1 988米,年均气温13.4°C,霜期138天,日照2 071.6小时,降水量934.41毫米。
年内,粮食播种面积1406.66公顷,其中大春马铃薯600公顷,玉米634.66公顷,杂豆40公顷,秋马铃薯66公顷,秋荞66公顷,粮食总产量634万千克,比上年增24.95%;生猪存栏47 628头,出栏47 255头,大牲畜存栏1 181头,出栏110头,山绵羊存栏1 528只,出栏187只,肉类产量576.7万千克,其中,猪肉产量516.2万千克,畜牧业产值6 4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年内,国民生产总值10.062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9.6亿元。工业总产值5.7818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3.06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222元,同比增436.74元,比上年增6.4%;财政总收入1 702万元,比上年降27%,财政总支出1 730万元,比上年降24 %。
辖区有宣威市第九中学,在校学生3 662名,其中,高中部在校生3 089名,初中部在校生573名;有小学两所,在校学生1 38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有中心幼儿园一所,在园儿童356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80%;有占地面积2 668平方米、建筑面积2 446平方米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个,医务人员30人,其中,正式医务人员9人(全额拨款2人、差额拨款7人),其他人员21人(含临时工),病床40张;各社区(村)均建有不少于60平方米的文化站。
历史沿革:
虹桥街道始建于清朝时期。
1949年前,属虹桥镇虹桥铺村。
1950年—1953年,属城西区虹桥乡虹桥铺村。
1954年—1958年,属板桥区(七区)虹桥铺村。
1959年—1963年,属板桥公社虹桥大队。
1964年—1969年,属板桥区公社虹桥管理区。
1970年—1984年,属板桥公社虹桥大队。
1985年—1988年,属板桥区虹桥乡。
1989年—2002年,属板桥镇虹桥办事处。
2002年7月,从板桥镇划出虹桥、马房行政村设虹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