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市镇
地名由来:唐代末期,有李姓族人再次聚居、经商,形成集市,俗称“李家市”。五代后唐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此修筑城堡,所在李家市原为小集场,城堡以此命名为李家市城堡。后称李家市、李市,均源于此。李市镇以此得名。
2022年3月,李市镇被命名(确认)为2021年湖北省卫生城市(县城、乡镇)。
李市镇位于荆门市最南端,国土面积9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24.2公顷,下辖2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8456人,其中农业人口37903人,人口出生率5.15‰。农民年人均收入3021元。
2002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3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8亿元,按照“稳粮棉,扩菜禽,兴果畜”的思路,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功向多元化种植结构转变,以棉花、蔬菜、油料、林果、水产、畜禽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以绿色食品藜蒿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得到扩大,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藜蒿1500万公斤。全年粮食产量7006吨,棉花产量3347吨,油料2225吨,生猪出栏18499头,水产品产量1800吨,家禽出笼44.69万只,禽蛋592吨。完成种植业8274.97万元,畜牧业2387.74万元,渔业1026万元,林业238.39万元。农业水利设施有大小泵站8处,装机18台,装机容量2115千瓦。
2002年全镇企业1504户,其中镇办企业7户,村办企业72家,个体私营经济1425户,企业产值5.2亿元。主要产品分别为啤酒麦芽、外贸服装,其中外贸服装出口创汇269万元。为快速发展工业,李市镇沿荆潜公路集镇段建起了工业小区,形成了以李市服装厂、金源麦芽有限公司、高佳塑胶五金公司、金象棉花加工厂为骨干的格局。
2002年完成财政收入663万元,财政支出638万元,全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全镇办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成校1所,教师3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建有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730户,全镇现有卫生院1个,卫生所3个,卫生站26个,医护人员180人,病床50张,大型医疗设备30台,卫生普及率100%。
沙洋新城遗址
新城遗址位于沙洋城南七公里的李市镇新城村,北临汉江,建于南宋。南宋末年,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公元1274年10月,元军沿汉江南下,兵临新城堡,南宋守城将领、都统制边居谊指挥守城将士,
历史沿革:
唐代末期,有李姓族人再次聚居、经商,形成集市,俗称“李家市”。
五代后唐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此修筑城堡,城堡以此命名为李家市城堡。
后简称李市。
1934年,李市属荆门县第九区管辖。
1938年,属荆门县第五区。
1948年,属沙洋区署管辖。
1949年1月,李市成立长湖区,同年7月撤销。
1950年9月,成立李市区,10月,改称第七区。
1955年12月,荆门县撤销第十一区(毛李区),所辖八里、古城、凤蛟、积玉、新场、荆河、玉皇、三汀、窑场、赵洪10个乡划归李市管辖。
1956年6月,八里、古城、凤蛟、积玉、新场、荆河6个乡划给潜江管辖。
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辖李市、董场、邓洲蝴蝶、鲁店、大文、吴集、长林、高桥、姚集10个管理区。
不久改称李市人民公社。
1960-1961年,划归沙洋市管辖。
1961年5月,复称李市区,辖李市、董场、邓洲、长林、蝴蝶、鲁店、大文、高桥8个小公社。
1975年12月,撤区并社,成立李市人民公社(大公社),辖李市、董场、邓洲、群力4个管理区(蝴蝶、鲁店划给毛李公社,大文、高桥划给官挡公社)。
1984年1月,改为李市区。
1986年1月,改为李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