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岩乡白石岩村
2019年12月,白石岩村入选第二批安顺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
2019年12月,白石岩村被命名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白石岩村位于白石岩乡西部,与镇宁县的本寨乡连接,是白石岩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硬件设施相对完善,乡政府驻地,乡卫生院,乡中心学校等都聚集于此。全村总面积约9.8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寨,591户,1947人,少数民族人口577人,占总人口29.64%,劳动力人口1165人。该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明显,四季分明,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949米,年平均汽温大于15.0℃,降雨量135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5.5小时,光照较充足,热量丰富。现有耕地总面积560亩,自然林木152亩,退耕荒山350余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17.84%,水资源丰富,2个自然村寨都拉上自来水,基本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矿产资源,该村储藏有大量的煤矿。2006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1050元,人均吃粮170公斤。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白石岩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但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农业仍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水稻、油菜子等农产品。2006年全村种植水稻496.9亩、玉米63.2亩,粮食总产量300000公斤,人均占有粮为150公斤,人均占有耕地0.28亩,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油菜、花生、辣椒、白菜为主。目前,在该村现有蔬菜生产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它水果还种植有接桃、柑橘、梨、石榴等。养殖业以猪、牛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白石岩村建有学校2所(即小学、中学各一所),校舍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7平方米,教师25人,篮球场2个。学生数792人,基本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该村有一所乡卫生院,建筑面积547.5平方米,医务人员16人,内设病床10张。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个,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建有3个垃圾池,投放15个垃圾桶,街道中心地段和居民居住区道路已经硬化,但路灯公共设施缺乏,村民文娱活动设施场所少,已完成农网改造,移动信号基本覆盖全村,已经开通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有数十家小商店分布在公路两旁,有一个车辆临时停靠点和一个集贸点,农贸市场还在申报筹建之中。
(二)主要特点
1、气候、地理条件,该村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光照较充足,特别适宜发展经果林和蔬菜生产基地。该村可利用土地肥沃的优势,扩大蔬菜科学种植面积,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白石岩街上广大居民的生活需要,能减少运输成本;另外还可以借助交通便利的优势闯进其它市场,这样就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条件,该村地形为土坡丘陵居多,在居民居住区外围适宜发展畜牧养殖,村内新桥组适宜发展养猪、养牛。尤其是三元仔猪肥猪生产的好基地,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白石岩街上广大居民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便于对外销售和运输,能减少运输成本。
3、该村作为全乡人民经济贸易中心,拥有外部信息来源广、传递快的特点,加之交通畅通,人口集聚,宜在该村集中开办农产品加工厂。这也成为村民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供不应求。该村的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得到了缓解,但由于水源点水源流量小,人口多,加之管理不善。造成个别村寨存在缺水现象和生产、生活用水紧张。
2、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区域环境差。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得不到有效灌溉。
3、人口素质偏低,观念落后。一是群众的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初中以上文化的绝对数量和比例过低。二是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落后。在种植、养殖上大部分农户仍然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业实用技术心存疑虑。
5、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该村属于乡镇三类贫困村,贫困83户27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87%。其中未解决温饱86(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占总人口的4.42%,低收入人口184人,(人均纯收入650元—865元)。农户经济收入结构单一,农户的收入主要是粮食,增收困难。
6、人口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
(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白石岩村属于三类贫困村,三农问题尤其突出,经济结构虽然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但发展不平衡,村民增收难,经济欠发达,村容村貌脏、乱、差,尤其是供水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以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建立新机制,树立新风尚和建设新农村为重点,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一个生态好、产业强、事业兴、村民福、人气和、行事顺、安居乐业的和谐之村。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紫云自治县委“五个四”基本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协调推进白石岩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
(二)规划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着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群众自愿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用政策、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产业结构,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积极向上争取和增加财政投入,重点向主导产业倾斜,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三)建设目标及任务
到2010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经济结构明显改善,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容村貌整体改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以上。
--初步建成复合型农业经济体系,畜牧养殖业、经果林种植业、劳务输出业及旅游业四大新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建成2个畜牧业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二元能繁母猪和2个经果林园地。
--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到2000元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50公斤左右,全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实现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来水入户率达90%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事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两基”“普九”得到进一步巩固,村民文化活动实现经常化,义务教育普及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救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三、规划布局
(一)产业布局
种植业:充分发挥本村土质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种植适宜该村生长的蔬菜、枇杷、花椒、柑橘等经果林。如在该村新桥组一带适宜种植规模的经果林。因此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建成一个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经果林园地无公害蔬菜基地。
养殖业: 在稳定村民家庭传统饲养的同时,突出本地特色,重点发展三元籽猪和畜牧养牛,引进和改良品种,把畜禽养殖业逐步培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疫病防治,发展饲草饲料生产,在居民居住外围组建畜禽养殖基地,逐步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商品化养殖。
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可根据农户实际,结合沼气池建设,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家庭院落,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推进农业生产多种经营。
(二)村庄布局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三改”为主要内容,中心村寨为重点,不断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充分体现白石岩村的民俗风情。结合村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村寨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村内道路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选择白石岩自然村寨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结合本土民居特点,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分进村道路、连组道路、寨内主干道、寨内连户道路进行改造;切实解决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
(1)进寨道路。在原有路基的基础上,拓宽、硬化2个自然村寨进寨道路,建成水泥路面。
(2)连户道路。自然村寨内的连户道路划分主干道和连户路进行改造。根据村庄建筑风格,可采用石板铺设路面,实现全部硬化。 (3)配套设施。在连寨路及寨内主干道、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配置灯光、路标、指示牌等设施。
2、寨门建设与房屋改造
本着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原则,根据房屋修建时间、建筑质量、建筑特点、建筑位置的不同,对村民住房分类进行改造。对主干道两侧民房、年久失修危房进行维修改造,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整治,对传统房屋进行大力保护,建成安全整洁、特色鲜明的民族民居。
(1)寨门建设。结合本土风格,在白石岩村中心组建设特色寨门一座。
(2)房屋改造。年代久远的危房,视房屋的质量、结构、年代等具体情况,进行恢复改造;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主干道两侧建筑,结合本土民居建筑特色,进行外观修饰改造。房屋整改工作时间长、范围大,要根据农户的实际,稳步推进、协调落实。
(3)传统民居保护。对传统民居及古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4)房屋建设。对新建房屋,要加强规划和引导,尽量保持本土民居风格。要根据村庄建设整治规划,控制村民建房面积和数量,防止乱搭乱建。
3、人饮工程建设
结合白石岩村寨缺少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本着节约、共享的原则,在边远缺水户修建一个30立方米的水窑,引水蓄水,做到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设施完备,实现村寨集中供水,进家入户,满足全村人畜饮水需求。
(1)水源保护。落实好现阶段水源卫生防护及水质检测工作,在水源地周边一定范围内建立水源保护区,搞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
(2)提灌供水工程。在白石岩组修建1个大型提灌站。利用重力供水引至用水区,切实解决供水不足的问题。
(3)供水设施。供水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泵房、机泵、消毒设施、蓄水池建设及管道安装等。
4、排水及污水处理
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及综合污水处理方式,统一铺设排水管道,分类处理生活、生产污水,使“雨污合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产污水得到有效利用。
(1)排水设施,采用明沟与暗沟相结合的排水方式,不同标高上,修建雨水排水沟,利用地形地势,使雨水直接排至农田灌区或消水洞;同一标高上,地面雨水必须用雨水排水管排除,具体设计要与水利沟渠相结合。村民住宅墙外地面设置散水,并在住宅院落四周设置排水沟。
(2)污水处理。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处理方式,生活污水处理可采取氧化塘、生物塘、生物虑池等集中式处理方法,处理达标后可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绿化浇灌;生产污水可接入农户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分散处理。
5、垃圾处理
根据“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重点建立垃圾处理网络,对垃圾进行及时、定点收集,分类处理,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1)处理方式。在该村修建一个不少于5平方米的封闭式垃圾池,集中收集垃圾,定期运输垃圾到乡垃圾中转站,在中转站进行垃圾的分类、二次中转,形成“村收集,乡分类,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利用沼气池分解循环。医疗废弃物要按照国家有关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标准,进行管理和运输。
(2)配套设施。在村内主干道两侧、活动场所和停车场等公共场地设置垃圾箱。
6、“一池三改”及能源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开发新能源。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户改圈、改厕、改厨,建设清洁、方便、实用的农村新型厨房和清洁卫生的厕所、圈舍,实行人畜分离,逐步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有效改善生活设施,有效处理生产生活垃圾。
(1)沼气。加快沼气池建设步伐,结合“三改”工程,对已有卫生厕所的农户,实施“一池两改”,即建沼气池的同时,改厨、改圈;对条件比较好的农户加装沼气热水器等配套设施;对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农户,可适度扩大沼气池规模,使沼气池建设基本覆盖到所有农户。
(2)改圈。因地制宜改建猪圈、牛圈,通过建筑物内部功能调整逐步做到人畜分离,形成“养殖十沼气十经济作物"的生态发展模式。
(3)改厨。按照清洁、方便、实用的原则改造农户厨房。对厨房没有窗户、排烟管道等通风设备的农户,可安装换气扇等除烟设施,无条件的农户必须在厨房开通至少一扇窗户;对灶台及周边不易清洁的,可铺设瓷砖,减少油烟、煤灰等物的污染。
(4)改厕。主要是改旱厕为卫生水厕。对没有家用厕所的农户,要积极采取措施修建卫生水厕,基本实现一户一厕。
7、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
根据村寨和房前屋后绿化为“点”,乡村道路和田间便道为“线”,生态公益林建设为“片”的建设思路,结合实际,加强村寨绿化,美化庭院,改善村寨生态环境。
(1)村庄绿化。村内主干道两侧种植观赏植物,树种以常绿树种为主;根据村民意愿,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种植绿化花草或经果林,美化环境,发展庭院经济;采取挂牌保护的方式加强对古树、古木的保护;加强对文化活动场地等公共场地的绿化。
(2)植树造林。实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并绿化荒山,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8、村民休闲设施建设
设立村民信息服务中心、公共电话亭、休闲凉亭、休息椅等配套设施,所有设施的建筑风格必须与村寨整体风格相协调。
9、消防措施
(1)消防设施。结合供水设施建设,在新建的配水管网上配置室外消火栓,保证消防用水水源和水量充足,在农房密集地段应配置消防安全设施;凡接近甚至接触“火源”、使用易燃材料做成的厨房、“火房”墙体和顶棚必须改成或将其表层加注阻燃材料。增加林区消防器材配置,提高消防安全防范能力。
(2)宣传指导。定期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及消防技术指导,切实增强村民消防安全意识。
白石岩村附近有紫云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区、大河苗寨、盲谷、大穿洞、紫云望天洞、穿上洞等旅游景点,有紫云冰脆李、紫云红芯红薯、板当苡仁米、紫云红心红薯、紫云花猪、紫云蓝莓等特产,有戈若民族服饰、亚鲁王、铜鼓十二调、安顺地戏、戈若民族服饰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