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镇北头村
北头
北头村位于菏泽市西北20公里,坐落在徐河两岸,下辖北头、西头、梁庄、彭庄、高庄、乔庄、刘庄七个自然村。街道全部用柏油面和水泥路面改造,长达5.7公里,其中东西街6条,南北街3条。现有居民640户,2620人,本村郑、胡为两大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另有高、乔、刘、郭、李、郁、孙、付、朱、张、吴、毛、彭等多姓,全村耕地3001亩,大型农机具15台,中小型农机具400多套,设有国办定点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
村庄简史
据《菏泽市地名志》记载,北头行政村是白虎辖区内较大的一个村落。据传,白虎集原为高村集,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只受伤的白虎闯入该村,但它既不入户又不伤人,卧在天齐庙中一动不动,后有人喂而不食,最后善终于天齐庙中,人们把它神化为一种吉祥物,故改名为白虎集。
清朝末年,河水泛滥,村民们为护林防水而围村筑寨。民国九年中秋(1924年),因数日连降暴雨,寨内积水甚多,数日不退,村民无法生活,纷纷迁往四处高地,才形成东西南北四门四个大村落。
解放初组建农业合作社,把北头和西头合为“荣光社”,南头和东头合为“先锋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北头成为一个生产大队,管辖八个生产小队,后改为北头村委会。
本村特色
本村村民以从事农业为主,解放初期靠男耕女织养家糊口,偶尔有小作坊者,也都是为了生存而操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极左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动不动就“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外出抓氓流,遣返还乡挨批斗,人们-在贫困线上度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今全村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年纪较大的在家操持家务,年富力强的搞第二产业或外出打工,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以-同志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惠农支农连连出名,农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安乐生活。当前,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为主,平均每年亩收入不下1500元,加之政府各种补贴,人均年平均收入可达4449元,另外,个体养殖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使很多家庭改变了经济环境。总而言之,农民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代名人
郑学智,字风亭,男,汉族,1916年生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北头行政村。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0,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做党的地下工作。曾担任0菏泽县委秘书长,后被组织派去延安学习深造。1949年解放后被分配到青海工作。在青海工作期间,曾担任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党校校长等重要职务。2002年因病在青海去世,享年86岁。郑学智同志一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村父老乡亲为其感到骄傲和自豪。
郑兰起,字振庭,男,汉族,1914年8月生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北头行政村。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八路军第二野战军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加入中国0,1946年留校任助教,1947年至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二纵教导团任队长,曾参加1947年的大别山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1952年朝鲜战役。1949年至1956年先后在二野二炮15师第四团人连长、副营长、营长、参谋长、作战科长、副团长、团参谋长等职。1956年转入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9年调任甘肃省庆阳地区卫校任副校长,1981年离休,享受副地级待遇。在家休养期间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12月24日去世,享年81岁。郑兰起同志参加革命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支援朝鲜战争,在枪林弹雨0生入死,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深的当地人民的崇敬。
胡景院,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北头行政村。八十年代参加工作,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在商界打下一片天地,成为著名的企业家,资产上亿元。但他不忘家乡建设,在2008年村里修路时,积极帮助协调资金20多万元。并在修建胡氏纪念堂时,捐资1万元。
北头村附近有曹州牡丹园、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中国牡丹园、古葵丘、曹州古今园、曹州百花园(牡丹精品园)等旅游景点,有菏泽牡丹籽油、万福甜瓜、菏泽面塑、鲁锦、曹州牡丹、曹州烧饼等特产,有牡丹传说、面人(曹州面人)、山东二夹弦、马岭岗镇苹果、马岭岗镇黄金梨、菏泽弦索乐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