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镇
地名由来:官厅镇地名原为彝族语“供忒咪”,意为“告诉你要上供的地方”;汉字“官”音接近彝语“供”音;“厅”音接近彝语“忒”音,意为“告诉”或“通知”;“咪”意为“地方或地区”。彝语将其命名为“供忒(te)咪”,汉语音译为“官厅”。
官厅镇地处红河中游北岸,建水县西南部,距建水县城45公里,东接陈 官厅镇
官镇、坡头乡,南与元阳、红河两县隔河相望,西与石屏县牛街乡接壤,北与青龙镇毗邻,是全县的高寒山区乡镇之一。地域在东经102°37′00″—102°52′00″,北纬23°16′45″—23°30′10″之间,全镇总面积361.78平方公里。辖官厅、板井、谢租、车家、龙潭、乌梅、牛滚塘、苍台、团脑、磨依蚌、磨玉、乍拉12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2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所设在官厅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32810人,其中农业人口32011人,占总人口的97.6%。境内居住着彝、傣、哈尼等少数民族,人口为16079人,占总人口的49%。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为深切割的中低山地形,南北高,东部、东北部和中部为冲沟-坝,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降雨量815毫米,无霜期307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以前,官厅镇为纳楼茶甸土司统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党委、政府结合镇情,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个私企业,加快培植烤烟、甜橙、油菜、草果、花椒、黑桃、板栗、甜龙竹等后续产业,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174.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783万元,农业总产值5391.5万元;全镇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50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638元。镇域内有丰富的石膏、铅、锌、金等矿产资源,已探明石膏矿储量8500万吨,铅锌矿储量90万吨,主要分布在团脑、苍台、牛滚塘、乌梅四个村委会,现以开采团脑村委会荒田矿区为主。有镇办、村办、联营、私营等矿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620个,从业人员6342人。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生产铅锌原矿308658吨、石膏34300吨、锌精矿13500吨、铅精矿1242吨、石料1440m3、取沙65万 官厅镇m3、水泥空心砖44万块,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1347万元,现价总产值13815万元,增加值9409万元。官厅镇历史悠久,境内古迹荟萃,现存纳楼土司老衙门、新衙门、普氏宗祠、玉皇阁、文星阁、朝阴寺、乍拉曼法古渡口遗址等文物古迹和众多的彝族土掌房;有过山号、锁锣舞、彝族土司乐、烟盒舞、狮子舞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乐;有原始森林、红河峡谷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建筑总面积36786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校舍面积28316平方米,占总校舍的77%。2003年,全镇有中学1所,教职工80人,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84人;小学11所,办学点42个,教职工345人,在校学生365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8%;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113人。1998年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卫生医疗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全镇现有1个卫生院,12个卫生所(室),有卫生技术人员37名。小集镇环境卫生逐年改善,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室12个,文化宣传队11支,摔跤队1支,图书室4 个,藏书70792册;电话实现村村通,建成闭路电视接收和广播站1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积极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官厅镇1999年被评为州级文明乡镇,全镇有省级文明村1个,州县级文明单位7个,“五好家庭”15户,参与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农户达4500户,占总户数58%。全镇社会治安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居民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镇有土地595275亩,其中林业用地295906亩,耕地27557亩(旱地14592亩,水田12965亩)。土壤主要有红壤、砖红壤、砂壤、白泥壤、水稻土等,适宜种植水稻、烤烟、玉米、小麦、油菜、万寿菊、翠冠梨、甜橙、草果、甜龙竹等粮经作物。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铅、锌、金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红河河谷地带土地广阔肥沃,气候炎热,适宜种植香蕉、荔枝、菠萝、芒果、印楝等热带作物,还可大力发展双季稻、冬早蔬菜等。全镇有水库、坝塘34座,其中小型水库9座,坝塘25座,总库容量575万立方米。“八五”、“九五”期间,累计投资6875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28 官厅镇316平方米,修建县乡公路19千米,三面水泥浇灌沟渠300千米,处理危险水库3座,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12000亩,水利化程度达60%。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通电率达100%。全镇通车里程189千米,其中水泥公路达31千米,弹石路、泥结石公路173千米,实现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村村通公路。固定电话用户1539户,移动、联通通信覆盖率达80%以上。小集镇建设突出猛进,投资800多万元,对占地250亩的小集镇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造,新建三条街道和农贸市场,架设路灯32盏 ,栽种行道树,街心花园矗立着“-”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巨幅宣传画。新老区的市政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整个小集镇集古林、现代、实用为一体,既小巧玲珑又功能齐全。
-文化教育
官厅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建筑总面积36786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校舍面积28316平方米,占总校舍 的77%。2003年,全镇有中学1所,教职工80人,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84人;小学11所,办学点42个,教职工345人,在校学生3653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8%;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113人。1998年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全镇有文化站1个,下设卡拉OK室、报刊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有篮球场、乒乓球桌、宣传栏,有文化活动室12个,文化宣传队11支,摔跤队1支,图书室4 个,藏书70792册;有卡拉OK、电子游戏、录像放映室等文化经营户9户;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日趋活跃。
-特色产业
2006年,官厅镇烤烟种植11326.7亩,实现烤烟总产162.79 万公斤,上等烟比例达70.42%,均价11.92元/公斤,烟农收入2024万元,户均收入6448.5元,创税收388.26万元,烤烟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镇域内有丰富的石膏、铅、锌、金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团脑、苍台、牛滚塘、乌梅四个村委会,现以开采牛滚塘矿区为主。2006年有镇办、村办、联营、私营等矿山企业37个,从业人员7430人;企业全年总收入47215万元,增加值14771万元;全镇企业完成工商各税859万元。全年生产原铅锌矿33.9722万吨,石膏矿40087吨,锌精矿6225吨,铅精矿4645吨,石料5392立方米,采白沙192万立方米,水泥空心砖129万块。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47215万元,增加值14771万元。
官厅镇在加进工业兴镇的同时,镇党委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通过引进水稻、玉米优良品种,发展优质烤烟,形成“两高一优”基础农业。以粮食为基础,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抓好粮、烟、林、果、菜等生产;在烤烟方面,推广了烤烟漂浮育苗技术,使全镇烤烟单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巩固了烤烟的支柱地位。在林果业方面,车家村委会种植500亩甜橙,发展200亩萝卜订单农业。龙潭、谢租村委会分别种植300亩脆光梨。乌梅、牛滚塘、苍台村委会各发展50亩甜龙竹和草果。官厅、板井、乍拉村委会分别发展地膜蔬菜栽培20亩。磨玉、磨依蚌村分别种植优质花椒。乍拉村委会还种植了荔枝、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使我镇农业结构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从元朝至解放前期,官厅一直是彝族纳楼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近600年的土司统治,官厅逐渐形成了以东升街、福寿街、中和街为主要街道,现存两座土司衙门、普氏宗祠、普氏家宅等一批古朴建筑,有东、西、北三座寨门和寨墙围护,分布四周的玉皇阁、文星阁、魁神阁、朝阴寺等为一体的古镇格局。官厅的商业贸易自古以来都比较活跃,地处建水通往江外(江外特指红河、元阳、越南、老挝等以南地区)的马帮驿道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交通枢纽、军事重地和经济中心。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加之历史、地缘等原因,官厅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官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小集镇建设停步不前,原先的中心地位和辐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严重制约着全镇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少、边、贫”乡镇。
历史沿革:
从明清至解放前期,一直为纳楼茶甸土司地。
民国初年,设官厅行政委员,后改为官厅县佐地,继而改为建水第十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区,改为复盛乡。
1950年,为第二区。
1958年秋,为官厅公社。
1961年,官厅公社改为官厅区。
1969年,官厅区改为官厅公社。
1984年,官厅公社改为官厅区。
1987年12月,官厅区改为官厅乡。
2000年1月,由官厅乡改为官厅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