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街道西照临村
西照临村地处莱城东南11公里,距辛庄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北邻朱家沟村、于家官庄村,西与墨埠村接壤,东接东照临村,南与钢城区北下冶村毗连。莱城、钢城两区界碑在新村东十几米处。
庄南有岭,岭下有小河(源于锦龙山),东南岭头如镜台,河水平如镜,故命名为西照临。明朝中叶陈姓由陈盘龙迁此建村。现有土地848亩,915门人。
西照临村清朝康熙年间属颜庄保;民国时属墨埠乡,抗日战争时属五区,1945年改为八区,1956年归芦城乡,1958年10月归辛庄公社,1984年归辛庄办事处,1985年属辛庄镇至今。
1972年在村南岭另建新村。新旧两庄之间有两座水泥桥相通。老庄中有古槐3株,树龄无可考。老庄中有老屋3间(陈茂元家),四梁八柱,木椽,笆砖苇箔,青砖小瓦,前墙地基础由6块大青石砌成,墙体里生外熟,山墙尖嵌有雕花方砖,建筑年代无町考。现仍无漏水现象。老庄西和西北各有石桥一座,并各竖有石碑。北桥由于修潘西专运线已埋于铁路基下。南桥尚存,但石碑已毁。村东原有关帝庙和土地庙,关帝庙大殿3间,青砖小瓦,建筑讲究,内有壁画,有关帝塑像。1958年已拆除。
西照临村自古就有推小车出名之人,不仅力量大,而且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民间现有关于郭大壮汉、郭二壮汉,陈荣子、孙其中的传说。能工巧匠小乏其人,清末陈沛学、陈沛珠弟兄二人就是当地出名的木工。现代陈彬业就是出名的泥瓦工,所教之徒20多人,徒弟陈桂英曾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施工。
西照临早就有种植蔬菜的历史,当地自古有“西照临押箢子,胡萝卜、葱、蒜瓣子”的说法。每到蔬菜收获季节就肩挑、车推,到附近集市去卖。前些年,西照临村人赶颜庄集是首集附近乡里种植百合稀少,陈安英的先辈种的百合每年秋收后运往济南卖给商行,商行再转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现陈安英家仍有其种。
西照临村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村人积极送子参军,送郎参军,时有18人入伍,后有5人为国捐躯,其余有的转入地方,有的解甲归农。
西照临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但无前人开采的历史。直到1956年地质队在村北用人推小钻机挖得煤层后,才有陈庆业等人合伙打小窑,后由于人力、物力不足,联合墨埠等村合打,后转入芦城乡、莱芜县等(下马后由辛庄煤矿接管)。
西照临村自古就有烧砖烧瓦的历史,现村西有一地名叫砖瓦窑,其地比周边地下洼两米多,据说是当时烧砖瓦取土所至,窑的遗址可辨。20世纪60年代大队在庄西就土崖建砖厂一处,烧黑砖。70年代末在煤矿矸石堆南建轮窑一处,烧煤矸石砖至今。
该村地处半丘陵,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67年从十步河村北修地下暗渠300余米,浇灌村东近百亩农田,1962年在村北闸沟修水库一座,容水1.6万方,后扩容,现可容水5万立方;从小河至水库修地下暗渠350米,架设地上管道300米,平时将潘西煤矿排在小河中的水提到水库储存,基本解决小平原浇灌.、1976年又在村北岭挖方塘一座,可容水6000方,备储乔店水库来水。1987年从水库至方塘铺设地下管道400余米,安装13千瓦电泵1台,既可提水储存,又可及时浇灌。1986年在农机厂修水塔一座,至水库铺设地下管道400余米,输水至水库。1997年又在村西从小河至铁路铺设地下管道350米,安装13千瓦电泵一台,解决村西浇灌。西照临现有集体排灌机械42千瓦,村民个人拥有大小抽水机120余台,水浇田达600余亩,达到旱涝保收。
特殊养殖也成规模,“鸡、兔、牛、羊、猪,发了照临人”。
西照临地处矿区,给运输业带来发展之机遇,现有拖拉机50多台,汽车6部。经济效益可观。制砖建筑,机械维修,便民服务,百业俱兴,物阜民殷,经济繁荣。
西照临村人重视教育,从清朝就有私塾,后建有前期小学,短期小学,建国前曾有吴守爵、段仕儒、陈沛达等人先后任过教。建国初期和东照临合办小学,1952年本村自己建校,第一任教师赵高明,校长陈祥业,学生30多人,四个年级(朱家沟学生也在此求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983年在新村西岭建新校一处,5个教学班的规模,1998年合班并校,并入东照临小学,校园让于幼儿园,现幼儿园为区级示范幼儿园。1976年在村北与朱家沟、于家官庄联合建初中一所,后合班并校,1981年并入官庄联中。
恢复高考以来,西照临人才辈出,现有大学生32人,硕士生3人,博士生1人。第一个大学生是陈颂英,1984年由莱芜一中考入浙江大学,1988年获工科双学士,毕业后到山东工业大学任教,后又读硕士,博士,现在山东大学机械学院任副教授。
改革开放前途辉煌,西照临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沿着康庄大道勇往直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照临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