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时镇
地名由来:弼时镇因伟人任弼时而得名。
任弼时纪念馆
任弼时故里
任弼时铜像广场
任弼时故居
2017年11月,弼时镇入选第三批湖南省美丽乡镇示范名单。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弼时镇:纪念1950年10月病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原名任培国)同志。
李家塅镇、弼时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弼时镇
弼时镇是岳阳、汨罗的南大门,距汨罗市区35公里,省会长沙40公里,岳阳70公里。东与长沙县福临乡相连,南与长沙县北山镇接壤,西与汨罗市玉池乡连界,北抵李家塅镇。107国道贯穿南北,途经七个村32个组,全长8.9公里。京珠高速广福入口距镇区6公里。开国元勋任弼时同志诞生于此,故名“弼时镇”。
解放前,弼时镇属湘阴县塾塘乡,1958年建立毛塘、弼时公社;1964年合并为弼时公社;1984年撤乡并镇,辖18个行政村,318个村民小组,8473户,29070人,其中党员1120人,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共有农田23410亩,水面3290亩,山林37113亩。
弼时镇镇区有市属、镇属部门单位20余个,乡镇企业个数870个,其中集体企业11个,营企业238个,个体企业621个。从业人员5063人,全镇年企业总产值9.8亿元。
弼时镇能源、通讯、供电、供水事业发展迅速。镇自来水日供应量5000吨,完全保证工业和居民用水需要;开通程控电话3100门,传真、通讯、数据传呼、移动电话广泛使用;交通工具遍布镇村,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达9000余辆。
弼时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面合理使用耕地,杜绝了抛荒,水稻种植优质稻率和推行双季稻率分别为90%和100%,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总产量达2万吨, 全年出栏生猪10.8万头,全镇出现了一大批养殖大户,禽畜20万羽,水产品产量达800余吨。
镇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任弼时纪念馆对门综合大市场占地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投资300万元,兴建门面80个;继自来水一期工程竣工后,投资15万元购买了一套自来水净化设备,使自来水厂的水质得到了保证;耗资350万元完成了农电网改造;投资200万元使全镇的107国道全部得到了重新硬化;投资50万元在镇区兴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中心幼儿园;总投资5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已全面竣工,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劳达3000万元。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镇去年共引资新办企业19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1家,共引进合同资金3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00万元,净增国地两税23万元,利用各种途径引进资金,到位100万元,改造企业2家,创收25万元,招商引资才财政创造可用财力100万元;.
任弼时纪念馆
任弼时纪念馆坐落在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村,地处107国道岳阳至长沙1578公里处,距省会长沙仅30公里,半小时车程,距岳阳不到100公里,1小时车程,与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大动脉紧紧相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城南45公里的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系砖木结构,为三进三间两偏屋,九个坍池,占地3800平
历史沿革:
清咸丰五年(1855年),析乡为塾塘局,辖东、南、西(大部分)、北(部分)4个团。
民国元年(1912年)底,析局为塾塘乡。
1950年,划乡建政,设平华、新民、毛塘、安良等4乡,隶三区。
1956年,安乐、高塘、栗桥、大田、毛塘、玉龙等6乡并入毛塘乡,新民、大东、大安、石源等4乡合并为新安乡。
1958年,废毛塘与新安、铜盆、明月等乡,建弼时公社。
1961年,调整为弼时、毛塘、铜盆3个公社,隶弼时区。
1966年2月,毛塘公社并入弼时公社。
1984年3月,废社复弼时乡;同年6月,弼时乡撤乡建镇。
2015年12月,李家塅镇、弼时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弼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