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滩镇
地名由来:龙门滩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龙门滩水库区北侧山坡而得名。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龙门滩镇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龙门滩镇位于德化东南部,与仙游、永春县毗邻,自北至西与南埕、雷峰、浔中、三班四个镇接壤。全镇土地总面积215.55平方公里,共86个自然村,辖12个村民委员会,设97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镇人口14725人,以汉族为主,其中畲族648人。
龙门滩镇前称霞碧镇,霞碧又称碧霞,因村民多聚集于山谷中,四方山峦松苍竹翠,俨如云霞盖顶,碧玉屏障,景色幽美,故雅称之。史载,宋末苏十万曾在现霞山村水府等地立栅抗元,其事迹至今仍在民间传颂。宋、明时代该境分属于永宁乡的清泰里和归德乡的善均、惠民里,清代属在坊里茅岐社,乾隆五十六年改为文兴社。民国时期为碧霞乡,建国初期属第二区,1951年设第七区,1956年下半年属雷峰区,1958年10月成立霞碧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浔中公社,1961年恢复霞碧公社,1984年10月改为霞碧乡,1992年1月撤乡建镇,1994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龙门滩镇。
龙门滩镇地处石牛山西南麓,气候宜人,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龙门滩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5.2万亩,主要有杉、松等树种,立木蓄积量56万立方米。境内有浐溪、石龙溪、大溪等主要溪流,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近5万千瓦,占全县的1/3。现有大小水库4座,其中龙门滩水库蓄水量为5280万立方米,拦河坝采用碾压式混凝土重力坝,坝高56.6米,顶长159米。现已建成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4.48万千瓦,年发电量1.82亿千瓦时,其中一级电站有压力引水隧洞长2872米,直径4.6米,设计水头90米,引水流量27.66立方米/秒,装机2台,容量1.8万千瓦,年发电量7600万千瓦时;二级电站有4l万立方米的反调节水库,压力引水隧道长3202米,直径4.2米,设计水头110米,引水流量30.9立方米,秒,装机2台,容量2.6万千瓦,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矿藏方面,境内已发现铁、高岭土、石英石、长石、叶蜡石等矿物。旅游资源方面,龙门滩水库、电站是美丽的旅游风景区之一,景区内水波荡漾、绿树成荫、四季如春,各种形态的小岛微露水上,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更有那双乳峰、龙门寨、湖尾漈瀑布、水上吊桥、混凝土大坝和古老诡秘的龙门峡谷,景观别致,美不胜收。
历史沿革:
宋、明时,先后分属于永宁乡清泰里,善均里、归德乡惠民里,集贤乡嵩平里。
清代早期,属在坊里茅岐社。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为文兴社。
民国时期,先属第二区、后为碧霞乡。
1949年11月,为碧霞乡,属第二区。
1951年1月,设第七区,区址驻霞碧。
1955年12月,第七区改名为霞碧区。
1956年8月,并入雷峰区。
1958年5月,划分为霞碧、苏洋、大溪3个乡;同年11月,成立霞碧公社。
1960年5月,并入浔中公社。
1961年1月,恢复霞碧公社。
1984年10月,改为霞碧乡。
1991年12月,霞碧乡撤乡建镇。
1994年8月,霞碧镇改名为龙门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