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门街道
地名由来:明代称为宣平坊,清代此街北段有巡抚部院衙门,称为北院,门前的南北向街道称为北院门,故名。
2018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北院门街道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北院门街道办事处,是在2001年由原北院门街道办事处、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庙后街街道办事处合并而来,东起北大街(钟楼),西至西门(护城河),南到含光门,北止西五台。辖区面积2.66平方公里,1000余个驻地单位,辖管19个社区,总人口9万5千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三万多人(主要是回族群众),是全市和全区唯一的回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化觉巷、红埠街、学习巷、洒金桥等社区)。
北院门原为唐皇城一部分,是1900年清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避难西安时的行宫所在地;宋代京兆府、元代奉元路、明清西安府、清代陕西巡抚衙门、民国时期的关中道,建国后的西安市人民0等行政机构均设在辖境。
辖区资源丰富,分布着明代时期的钟楼、鼓楼,还有元、明时期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现有清真寺11座)、佛教庙宇西五台、道教庙宇都城隍庙、天主教南堂和封建科举考试的“贡院”遗址以及历史民居等。北院门是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商业繁华地区,沿街建筑如今基本保持明清民居的格局,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的开街赋予了其更加浓厚的民族特色。区域内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德懋恭”水晶饼,“辇止坡老童家”的腊牛羊肉,久负盛名的“同盛祥”牛羊肉泡馍馆,还有驰名的民族风味小吃等等。
已拓宽改造的北大街、西大街、西华门和正在拓宽改造的洒金桥大街及改造后的回坊历史街区都将成为西安和莲湖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新靓点。
北广济街清真寺
西安北广济街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北广济街南端东侧83号,俗称小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
化觉巷232号民居
化觉巷232号民居时代:清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化觉巷保护范围:整个院落,面积约338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5米。2014年,化觉巷232号民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北广济街居委会北广济街清真寺内西侧、南北中轴线上。为一六角高台楼阁建筑,其高台为四方形,台基高2.17米,长6.35米,宽4.8米,东侧
历史沿革:
1955年,始设北院门街道。
1958年,改名庙后街街道。
1960年1月,恢复原名。
1960年8月,改名莲湖公社北院门分社。
1962年,改为北院门公社。
1966年,改名红卫区革命街公社。
1972年,复称北院门公社。
1978年,复设北院门街道。
2002年8月,北院门、庙后街、西大街3街道合并为北院门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