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街道
地名由来:椒江口两山对立如阙。“海门”之名源于宋前。初为山名。《嘉定赤城志》卷十九:“海门山,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六里濒海。”海门山,因椒江口两山对立如阙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二:“金鳌山,府东南百二十里……其相峙者曰海门山,对立如阙。”。
海门街道地处台州市椒江区核心地段,因辖区有明海门卫城,得名海门街道。街道北临椒江,东濒十一塘,西至解放路、三才泾,南邻东海大道,面积2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62万,户籍人口8.53万,下辖18个社区、12个农村经济合作社、4个行政村,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居台州市各乡镇、街道领先地位。
海门街道自然条件优越,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呈现出山在城中,层林叠翠的特点。枫山、太和山、东山坐落在辖区内,拥有城市中难得的山体景观。“红色旅游”彰显独有魅力,“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门老街古色古香,融民俗与现代于一体,为椒江区主要的旅游景点。
海门自古以来商业繁华,贸易兴盛,商贾云集,对外交往盛行,是台州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缩影,素有“小上海”的美称。街道城市发展已有600余年历史,交通便捷,居民密集,经济繁荣。海门港区是台州主要的海运物资集散地。辖区内不仅有十字马路核心商圈,小商品市场等商贸业态,而且有市府大道、台东大道、解放路、中山东路等主干道,椒江区人民政府、台州市立医院、台州一中、椒江二中、育才小学等椒江主要的行政、医疗、教育机构多设在辖区内。
街道主导行业有医药化工、建筑房地产、机械装备制造等,拥有东港、方远、乐普药业等龙头企业。近年来,海门街道经济增长迅速。至2019年,海门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12.44亿元,同比增长17.1%,总量全区第一,地方财政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4.22亿元,同比增长9.2%。限额上社零总额6.9亿元,同比增长5.0%。外贸出口36.21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工业性投资8.6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7.4%。规下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5.3%。新增浙江制造企业3家、浙江制造产品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科技型企业9家,新增省级研发中心3家、市级研发中心3家。
2020年上半年,虽然有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海门街道的经济仍然健康快速的发展。1-6月份,街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36亿元,工业性投资2.6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2.64亿元,限上批发业销售额24.19亿元,限上零售业销售额8.87亿元,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1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33亿元。
目前街道正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大步迈进滨江时代,打造台州新府城”目标,争当新府城建设排头兵,以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发展推进旧城改造,通过实施海门卫城建设、旧城区块更新、东部产城融合等举措,加快“品质街道”建设。
历史沿革:
宋元属临海县明化乡智信里,明属临海县明化乡三十八都。
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海门卫。
清雍正四年(1726)为明化乡海门庄。
清康熙十九年(1680)设海门镇。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葭沚庄合置海葭镇。
1931年设海门镇。
1937—1941年曾为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
1939年设椒东、椒西两镇。
1947年复并为海门镇。
1949年于镇置台门专区海门直属区。
1956年改属黄岩县海门区。
1980年属台州地区海门特区。
1981年设椒江市椒东街道。
1986年设立海门办事处,辖椒东、椒南、椒西3街道。
1992年撤销海门办事处,由椒东、椒南街道和山东乡合并设立海门街道,形成现今之政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