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溪街道

联合创作 · 2023-09-14 14:27

地名由来:海棠溪街曾有发源于南山北坡小溪一条,溪边多海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盛夏洪流大江灌溪中,三五之夕,月光激射,江波喷发似朵朵海棠状而得名。

海棠溪街道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中西部,长江南岸,距区政府1.5千米。辖海新街、敦厚街、海棠晓月、罗家 坝、四海、四公里、学府路7个社区。川黔公路、南坪至弹子石公路过境。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海棠烟雨”在辖区内,现为“海棠园”。1954年建海棠溪街道。1997年,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以序数命名的14个居委会。该街道切实抓好商业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形成核心产业基地,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推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抓好美化绿化净化,改善街道环境,改变街道面貌。带动全街道持续快速发展。在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把城乡居民的就业、增收、社保、宜居作为系统的民生工程来抓,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幸福和谐的新型街道。

-

保障服务

海棠溪街道办起社会保障服务所,服务大厅300多平方米,开设了7个对外办事窗口。服务辖区居民14万人,下设9个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业430户,个体工商户2963多户。主要开展就业 再就业工作、失业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农民工综合服务、城镇低保、低保就业联动、农转非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双解”职工养老保险补贴,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廉租住房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公租房政策咨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干人员管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工作。海棠溪街道社会保障服务所现配备工作人员7人,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实行微机化管理,通过市金保网进行社保信息采集、职工医保及职业信息发布。指导辖区九个社区居委会完成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 近年来,社保所建设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成效显著,先后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市级优秀平台,被南岸区区委、区府评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十佳科、所、站,被区妇联评为”帼国文明岗“等荣誉称号。海棠溪街道社会保障服务所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强化基础管理,正在创建全市第一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以更好地为辖区社会单位和居民提供“热情周到、规范高效”的服务。

-

民生工程

围绕制定的“为民办实事”,街道开展了“民生幸福行动”,在“三项活动”中,街道及社区133名干部职工结对140名困难群众,带着政策、法规、慰问金等深入家庭走访,了解群众诉求,做到解释宣传到位,分类帮助到 位,上报反映到位,反馈答复到位。畅通渠道助发展,打造“富民工程”。一方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停车场看护、自助物业管理等安置失业人员;另一方面,突出帮扶重点,开展就业关爱活动。建立就业援助数据库,以“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通过举办电脑、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增强求职者竞争力。破解积案促和谐,构筑“稳定工程”。街道将创先争优活动与“稳定工程”结合起来,走访辖区居民,通过仔细研究、排查,共收集到信访积案6件,如重塑十厂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土庙子的综合整治问题、海棠晓月业主委员会选举问题、陈庭秀房屋产权证及涉法涉诉问题等。对收集到的信访积案实行领导包案制度,街道按照“五个一”要求,即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准确掌握-户的基本情况、主要诉求、涉及问题的责任单位和部门,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街道领导班子共约访群众100余次,及时化解了矛盾,有效的维护了辖区安全稳定。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前,属巴县管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海棠坊。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统编为重庆市第十二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与海棠乡合并为海棠联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海棠联保改为海棠镇。

1950年成立海棠溪公安派出所,1953年7月,成立海棠溪街道。

1958年南坪街道并入,1960年3月,海棠溪街道改为海棠溪城市公社。

1962年9月,撤销公社,恢复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2个街道。

1966年9月,海棠溪街道改名红卫街。

1972年9月,由红卫街复名海棠溪街道。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