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街道圣水庵村
2019年12月,圣水庵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2017年9月,圣水庵村入选2017年度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
圣水庵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的莲花山下。东邻钢城区颜庄镇,西与响水湾连界,北依谭家楼,南邻尚家庄、沙岭子村。村里有540口人,380亩地。
《莱芜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翟姓建村,相继有吕、王、亓、张、段、刘、毕、李、谭姓迁至本村。相传有一南方名人云游至此,见此地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盆地,东山半腰有一甘冽清泉,乃一风水宝地,若将祖墓迁北可出“真龙天子”。等其带着祖辈骨灰来时,此地已修起了一座庙宇,借泉起名圣水寺“。南方云游者便仰天长叹,遂将骨灰埋于寺北黄土台中。康熙年间,宫山尼姑广明、广缘化缘至此,见寺庙神像破烂不堪,便倡导民间知名人士重修此庙,西至汶南,东到里辛,北到站里,南到莲花山各村。由于庙宇重修是以两尼姑发起,因此圣水寺易名为圣水庵。建村后起名为圣水庵。
抗日战争时期圣水庵属新甫县,建国后先后隶属汶南区南冶乡、高庄人民公社、颜庄人民公社、南冶镇、高庄街道办事处。
寺庙正中有一千年古银杏树,据考证乃唐朝所栽。树干周长3.6 米,高30余米,遮阴面积1亩多地。至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被列为名树予以保护。树下有一清泉,泉眼在东,名曰圣水泉。相传乃东海之水,远古时代此地是一片汪洋,此泉乃是海眼。现经有关部门化验鉴定.泉水含有24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完全达到饮用矿泉水标准。1996年村里投资十多万元办起了自来水,清澈甘甜的“圣水”流进家家户户。
解放前,大多数家庭靠讨荒要饭度日,很多家庭背井离乡,拖儿带女逃往山西、东北。
抗日战争时期,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巨大洪流中,不少男儿踊跃参军参战。当时,不到50户人家的小村就有十几人先后参加八路军。两名同志牺牲在战场。解放战争中拥军支前活动更是轰轰烈烈,男儿们组成担架队、小车队,送军粮,救伤员,跟着0,一条扁担、一辆独轮车,推出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妇女们也不示弱,在家做军鞋,摊煎饼,照顾伤病员。闫凤英老人像沂蒙红嫂一样,把伤病员当作自己的丈夫,掩护了不少官兵,被上级命名为支前模范。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互助组,走向了合作化。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已郁郁葱葱,果园遍布,果实累累,清水常流。合作化时期的老支书翟曰贞同志,1959 - 196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打着跟斗向上翻。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320元猛增到现在的3380元。过去人们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摩托车、大彩电、小轿车、程控电话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世代住茅屋的人们如今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很多人家住上了小康楼。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圣水庵村缺水。1966年春,村党支部请水利专家勘察,在村东南方打出一眼机井,水量180立方/小时,从此2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全村人心花怒放,奔走相告,从此该村有了当家水。1997年,投资12万元吃上了自来水,清澈甘甜的“圣水”流人了家家户户。
村中间有一条河,把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1977年春,村党支部发动全村群众利用7天时间修了一座长25米、宽4米的5孔石拱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村庄的扩大,便民桥已满足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村投资4万元在上游又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世代目不识丁的山区农家,大学生、研究生也榜上有名。现有大学本科生6名,硕士生2名。
时代在发展,人民在前进,圣水庵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以高昂的热情,与时俱进,再创圣水庵的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圣水庵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