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溪镇金山村

联合创作 · 2023-09-28 23:29

2021年12月,宁波市民政局确认金山村为第四批宁波市完善型农村社区。

金山村地处鄞东南山岳地带,又称钱家山村,今属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管辖。距宁波市5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出宁波城东,沿宁横公路过东钱湖畔经横上梅岭盘山公路可达村内。村境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村域总面积2.3平方公里。村东邻月宫山,南毗芝山,西界俞家山,西北与吴家山相接。我金山村既居“五山头”之中,亦处“五山头”之巅。村落坐山主峰大岗头,海拔580米,属天台山系,是鄞东南区为数不多的高峰之上。因山中渗出的地下水呈现铁锈状,古人认为有金(后经勘探是锦铁矿),又因与奉化银山岗遥相对峙,故又称金山岗。亦因此解放后金山村的行政村名为金山村。村庄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隔梅溪峡谷与大梅山、石梅岗相望。村落呈凤之形,开阔、向阳,颇显大气。村内一排排木结构两层楼房依山势整齐有序。村后山岗上绿树成林,村周边山坡上翠竹葱笼,村前一丘丘梯田禾苗青青,村子环境清幽景色怡人。金山村位于东径121°34',北纬29°28′,属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常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5℃。温和湿润的良好气候,加上松软肥厚的土壤,极宜林木生长和农作物栽培。又由于村庄建在开阔向阳的山坡上,村前无大山阻挡,所以即使是盛夏三伏,白天凉风习习,无有炎暑之感;入夜还得拥薄被就寝。村里人在尽享凉爽夏夜的同时,还能免受蚊子叮咬之苦。“金山村,蚊虫叮竹山”,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亦正好佐证了该村确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村居依山而建,梯级向上,错落有致。村庄坐东北朝西南,开阔向阳。背靠后山头岗,往东北即是主峰大岗头,登临山顶俯瞰,东山村就在半山腰的山坳中;远眺东南方向,大嵩江、象山港进入眼帘,海天一色。若逢天气晴朗的清晨,一轮红日自东海喷薄跃出,满天彩霞,蔚为壮观。自大岗头依山势西下,经后山头岗,过凤凰翅膀,又突起一峰是南塘岗,登上岗顶,放眼北眺,福泉山逶迤连绵,东钱湖波光粼粼,一派湖光山色赏心悦目。南塘岗北坡,左边有瓦厂坪围绕于前,右边建有周公山水库,风藏水映,景色秀媚。此处在1963年定为村民公墓地,此后去世的村民墓葬于此。再向西山势腾挪起伏,盘旋曲折成舞龙之形,直至西端突起一峰,如龙头高高昂起,称九弯龙头,与东钱湖十景之一“百步耸翠”的百步山尖遥向对峙,牧童有谣曰“百步山尖高又高,比之九弯龙头打对拗”,此形容九弯龙头之高峻也。在风和日丽的晴天,登上九弯龙头向西北眺望,极目所至,旧时,-桥、天封塔历历在目;现今,高层建筑林立的宁波城区一派繁荣景象尽收眼底。东起大岗头,西至九弯龙头的一脉山系是造化安置在村落北面的天然屏障。后山头岗呈双凤飞翔之形,村庄就坐落在翔凤下的山岙里。有一双凤头探入村北,俗称“双凤落野”,古称钱氏居住地为翔凤之地。古老传说钱氏子孙外出谋生,就是金凤凰飞出山窝窝,一定有所成就。从十九世纪清末到现在,钱氏子孙外出求学、从政、经商、办企业,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各个时期贤士奇才,显贵富绅,劳模精英,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历史证明金山村果然是地灵人杰,凤翔九天,大有作为。 村庄东面的山脉形如卧马上伏,故名马眠山。村子正西面有一个山峰象一个老翁探首盼子归,故称翁头山。马眠山低缓,东南和风熙熙吹入;翁头山高峻,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因此村庄里冬暖夏凉,适于人居。两山至村前南面会合,称为钳口。从村庄到钳口这一段地势较平缓,先祖开垦了二十余亩种水稻的梯田,叫门前坂。钳口下面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村里的四条溪流在门前坂汇合后,在钳口喷泻直下形成瀑布。“钳口喷瀑”是金山村十景之一。

村庄坐落的山岙形如一把太师椅,后山如椅背高耸,马眠山、翁头山是两边扶手。在扶手内侧,庙和祠堂踞坐在村庄的东西两端,成犄角之势。村庄周边的山岭中多悬崖岩石,有名的:北有周公山平岩,东北有馒头茶湾的馒头岩,大岗头的椅子岩,东南有长坛里的滴水岩,酉南有山脚畈的凹咀岩,西有横路下的吊虎岩,畈坑岭岗的矿洞岩。先民崇拜岩神,故庙名“岩灵庙”。该庙在1972年底毁于火灾,1993年村民在原址上集资重建。祠堂是钱氏“表忠堂”,从清朝光绪年间兴办学校起,祠堂一直作为村小学的校舍,直到1969年新校舍建成迁出。新校舍建在祠堂的后面。

村庄的后山和东首的马眠山朝村庄的一侧,先祖从清朝末年立下族规封山育林。现在,这一带山上百年以上的古树比比皆是。因所处海拔较高,生长的多是落叶树——枫树,所以这一带又叫枫树蓬。从马眠山经后山与西首的毛竹山连接围绕村庄,夏秋之际,枝叶繁茂,绿荫掩映。一进村庄凉风习习,顿感神清气爽。冬季树叶凋落,如遇雨雪之后天气骤寒,满山玉树琼枝,串珠挂玉,千姿百态,雾凇奇景在此出现。庙外、庙下、祠堂外,先祖栽下的一批树龄有二、三百年的大枫树,围抱村庄。前些年古树屡遭砍伐,今仅存庙下、祠堂外十数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其中祠堂西南边位于村口的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枫树,高可十余丈,树干挺直,树枝周正,枝叶繁茂,形如华盖,覆盖面积达五百余平方米。虽经几百年的风霜岁月,仍然生机盎然的挺立在村口,犹如村子的“守门神”,亦堪称这个古老山村的历史“见证人”。

山区道路崎岖险峻,村内斜贯全村的主道路,从东北大山路头到西南后门岗,全长1000米左右。从大山路头到檀树跟陡峭直下,檀树跟到望翁头较平缓,称中央横路,从望翁头到碾子跟又是下段陡峻路,从碾子跟起到祠堂外村口较平缓,称横路头。村内钱姓各房大致按这条主道路上下分地段聚居。村道路面铺以鹅卵碎石,除极陡处设几个台阶外,为挑担背驮及夜间行走方便,一般不设台阶,路面比其它支路宽阔。从村内通往韩岭、横溪、塘头街等地集市,有青山岭、畈坑岭、白岩岭三条大路。从村子东北大山路头直上过大岗头即是青山岭,从青山岭下去,过岭下的华山村、边家岭直通韩岭,全程二十余里,是过去村民背毛竹到韩岭出售的主道之一。青山岭原是一条崎岖曲折、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民国初年,由族人钱雨岚为首,邀集钱仕兰等乡绅出资整修,拓宽平整,铺以鹅卵碎石,遂成现在的大路,并在青山岭岗筑有凉亭,供避雨休憩。亭前石柱上有一联:上联是“筑亭留纪念,思亲不忘金山村。”下联已泯灭难辨。从大山路头向东过大山畈出窑湾岗,从千里山下去便是白岩岭,过岭脚宝庆寺,经沙村,抵达塘头街集市。塘头街集市过去是象山港海鲜和猪饲料米糠的集散地,村民买海鲜,养猪户要购米糠,大多数都去塘头街集市采购。从白岩岭上来,经大山畈磨石丘这一段,过去要从磨石丘突出的外缘经过,逢刮大风日子,屡有人被风吹落田坎下。也是钱雨岚、钱仕兰两位乡贤出资改道,从磨石丘中间穿过,从此,行人安全方便了。从村主道西南一端向西出村口,经欹头峻、红坑,即是畈坑岭。下去到达岭脚的城杨村,分开两路:一路过杨家,翻越过上下十余里的亭溪岭,到达横奚镇集市,从村庄到横溪全程近三十里。过去每逢农历一、六横溪大市,村民半夜起床背毛竹、挑扫帚赶集,该村的扫帚大多数去横溪出售,这条道路称横溪大路。另一路经城杨村,过俞塘村,出杨家门岭,直通韩岭集市。从村庄到韩岭全程二十余里。在1958年前,该村的毛竹大部分背往韩岭出售,因为去韩岭不用翻越亭溪岭,比较省力。因此,畈坑岭是过去该村通韩岭、横溪集市的交通要道。自村公路通车以后,这条过去的交通要道,行人日渐稀少了。村庄通往山岭田畈的要道,北面有从深坑下通往月公山、寺岙、天形山、台山的新路;西北面经兴福庵通往象牙畈、象牙岭、石狼、矿洞岩、四丘田的山路;南有经后门岗到周郎岙、梅溪龙王堂的黄家路。在1963年至1992年期间,因乡政府设址于龙王堂,随之乡中学、乡办工厂也在龙王堂附近建造发展,黄家路便成了该村去乡政府、乡中学、乡办工厂的交通要道。每天,该村的乡办厂职工、乡中学学生上下络绎不断。黄家路是一条非常陡峭险峻的山径,两边都是毛竹山,狭窄的山路若两人上下相逢,需侧身相让才能通过。其中有一段近一百米的路陡得近乎垂苴,靠一块石头接一块石头垒起来作台阶成路。外地人到此心惊腿颤,不敢挪步,而该村到乡办厂上班的职工和读初中的学生上下行走迅疾,如履平地。自1992年撤乡并镇后,速条路上行走的人就很少了。这些曾经成为该村交通要道的大路,随着村公路的建成,村民向城镇发展而大批搬迁山下,而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现在几乎荒芜。

1965年4月,梅岭公路(周夹岙到牛泥塘岗,全长8.5公里)动工修建,当时全靠人工挖掘,-开山,抬石头垒磡。经过三年多奋战,于1969年竣工通车,给交通闭塞的山区村民开辟了通往外地的通道,这是梅岭山区人民一件历史性的大事。 因为金山村到牛泥塘岗要经过俞山、吴徐两村,原来没有大路通达。为接通梅岭公路,当时该村干部向俞山、吴徐两村发出联合修建牛泥塘岗至风塘岗公路的倡议。经过三个村二年多的努力,于1972年接通了牛泥塘岗至风塘岗的公路。与此同时,该村单独开始修建风塘岗到金山村横路头这一段公路,到1974年初,全长5.5公里的牛泥塘岗到金山村村口的公路初步建成,货车可以通行。当年大队购置了27型拖拉机一台搞运输,从此,结束了该村村民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历史。197S年起,从宁波到金山村客车全线通车,目前仍有早晚两班客车通往金山村。1981年底,村里发起修建从横路头到深坑下这一段村内公路,翌年竣工,货车直达村中心。

为开发茶园、毛竹、山林资源需要,2000年10月,村里动工修建从深坑下开始的盘山公路。盘山公路穿过村北,绕上马眠山,盘过后山头岗到新路岗头,经过南塘公墓地、瓦厂坪,直至寺岙岭下。在寺岙岭下,建有回车场。盘山公路有两条支路:一条在新路岗头向东分支,经犬鸟、溪蟹、大岗头盘到新塘岗;另一条在瓦厂坪向西分支,经龙头坑、大池岗、石狼大坪苴达九弯龙头。公路总长5.5公里,拆迁民房30余间,总投资30万元。因为使用了挖掘机等现代机械,只用了二个月的日子,当年12月竣工。盘山公路的建成,使原来处于深山冷岙的石狼、象牙、象牙岭、天形山、寺岙、高山等处的毛竹山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又为开发新茶园奠定了发展基础。

金山村是一个古老的山村,有民居此已近七百年。据《鄞县志》载:“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钱阳初自本邑下水行居于此(时名庄家山)”。又据《钱氏宗∶始祖阳初公系吴越忠烈武肃王钱镠十三世孙,幼失怙恃,家业式微,但志存高远,意欲择地迁居,出行至此,入赘庄氏,生三子。嗣后,始祖率子垦土叩壤,垒磡筑田,开山育林,自此建村立籍,迄今,已传二十五世。追本溯源,钱家山钱姓村民皆是从始祖阳初公一脉相承的同之瓜也。诗日:

“先祖渊源何处寻,钱山谱牒支森森。星移云散由天汉,茑施萝延出上林。蛰蛰子孙聚族盛,绵绵后昆种瓜深。死生庐墓依然在,千载难忘宗德心。”明、清时,钱氏子孙有迁居本邑上水、华家岙、太平桥、月宫山、小田岙、茅山、鄞江桥等地;亦有迁居外邑余姚、秦化、杭州等地,在那里生根发枝,开村发族。宋时,陆嘉辰自山阴迁居鄞东下应港陆村。嘉辰公,字高中,生于宋孝宗淳熙甲午年,任朝奉郎,配赵氏生二子,大一、大二。寿七十二岁,是为鄞东陆氏始祖。传至第十五世光华公,名华青,生于康熙戊戌年七月十七日。配石桥王氏,生三子:法瑞、法清、法道。在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自鄞东港陆村迁入钱家山,安家落户。光华公乃钱家山陆土始祖也,至今已传十代。自此,金山村结束了四百余年单姓成村的历史。民国初年,王孝存兄弟随姐姐从余姚到钱家山,后王孝存娶妻生子安家,1957年又有王宝梁随母从上海下放到钱家山,定居成家。清末民初,又有孙阿红携家眷自余姚迁入钱家山定居落户。1956年,韩岭供销社派唐富全从韩岭到金山村开设代销店,唐后也在钱家山安家落户。钱氏自武肃王起为一世,定下排行八十代,编成五言十六句字行诗一首,按行诗挨次呼之。行诗日:“具明延希守,伯之克甫安。夫中友文学,景祥思孟贤。良世德应美,国君尚礼全。起宗自仁义,公正永朝宣。富贵呈恩庆,荣华寿吉昌。救恭本树立,忠孝益康宁。诗收功后启,名位士先成。善积清如海,瑞生贺泰平。另有钱塘百字派:“圣神功稳厚,光盛式陵春。敕券传家宝,文章贯日清。诗书忠孝远,兰桂冕旒尊。温良恭俭让,奕叶立尼门。王侯从古有,英烈至今新。物华天象应,人杰地灵生。蛟腾连风起,电紫与霞横。海阔波涛犬,枝繁根蒂深。仰观星斗近,俯视泰嵩平。皇图期巩固,终始袭骈臻”。钱塘百字派为武肃王制定,后世支派纷歧,未能悉依次序。丙寅春(1926年)钱家山钱氏重修谱牒,议自旧诗“义”字为止,以后按百字派“奕叶立尼门” 挨次取呼,以重祖制。金山村聚族成村,钱氏大致按房系建屋而居,至清末,全村百二十户,顺地势自上而下再两翼住居在季房、草堂、廿二房、大道地、下新屋、外新屋六个地块,呈翔凤之形。陆氏百世谱字行诗录为:“大光法文洪,教友世昌亨。启泰咸英伟,全伦毓瑞祯。师尹安邦国,崇宣道德成。继志期宗祖,守谦学景荣。天锡纯良宰,行方心秉正。性理知仁义,惠慈兆美声。端本存恭敬,延遴在上卿。元辅为仪表,升揆有佐衡。廉节彰明敏,巨相振殿廷。克慎勤修省,熙和彦圣生”。1950年,村易名金山村,此时全村有165户,671人。此后三十年,人口和户数激增。到1982年,村已有376户,1375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现一次村居大扩容,村民纷纷选择朝向好的外新屋地段,在陡坡上开山垒磡,挖出地基,建造起一排排砖混结构的有阳台的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也给古老山村披上了新装。1990年以来,村民为脱贫奔富,纷纷下山外迁,至今,迂居横溪镇上的已有184户,迁居邱隘、莫枝的有62户,迁居咸祥、塘溪、杭州等其它地区的35户,居住在宁波市区的有28户,仍留居金山村的尚有117户,213人。

在这块土地上,先祖们代代相承,因地制宜,垒成可种水稻的梯田三百余亩,培育出毛竹山千余亩,开发茶园百末开垦出种植番薯等旱地作物的山坡地上千亩。民国时期,该村的经济还十分贫困。由于土地为封建所有制,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缺田少山,靠种番薯、背毛竹、赚担力、扎扫帚生活,过着“脚娘肚当米缸”的辛酸日子。1949年5月鄞县解放,在中国0领导下,金山村人民翻身得解放(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贫雇农成份的平均每人分得水稻田0.6亩,毛竹0.3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随着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生产力也获得解自1952年开始,村民响应中央号召,走互助合作道路,组织起来力量大,集体兴修水利,建造大小水库15座,引进“保六袋”、“珍珠矮”等水稻优良品1984年,村内364亩水稻田亩产量由解放时不足400斤,提高到1132斤,总产达到407200斤。1978年,集体种植番薯330亩,总产达到98万斤。又据1998年官林业局的资源调查统计,该村山林、经济特产林面积2731亩,其中毛竹山!亩,茶园88亩,年产竹笋50余万斤,年可出售毛竹150余万斤,茶叶总产超过10万斤,山村人民终于过上了温饱生活。

金山村田少人多,1958年时全村已有230户,950人,此后二十年人口数又激增,随之劳动力剩余问题更见突出,这就严重制约了村民生活的改善。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唯有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中摆脱出来,走多种经营的道路。从1958年起,村里陆续办起竹器厂、淀粉厂、制茶厂,尤其是1968年办在横溪的五金厂,是该村村民接触现代机械工业的开端。此后又办起弹簧厂、抛光砂轮厂、包装印刷厂,这些村办工厂不但解决了大批男女青年劳动力出路,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1983年,上述村办工厂转为个人承包。1992年,除制茶厂外,又全部转为个私企业。到2002年,该村族人在横溪辖区内开办的个私企业有29家,总产值4180万元,上缴国家利税382万元。这些企业的用工大多数是本村村民,这也为走出大山定居镇上的村民解决了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目前仍由村集体经菅的制茶厂近几年里办得红红火火,村经济合作社在原有集体经营的50亩茶园基础上,1999年以来,又新开发茶园480亩。2003年春又投资10万元购置名茶制茶机械设备一套,为创出“金山云雾”名茶品牌打好基础。

高山岭峻,交通不便,这是长期来束缚该村难以脱贫致富的“瓶颈”。“若要富先修路”,这是山村村民的共识。1965年4月,动工修建梅岭公路,1969年,全长8.5公里的盘山公路通到牛泥塘岗。1974年,全长5.5公里的自牛泥塘通到该村的公路也告竣工。2000年,又开挖了从深坑下开始的全长5.5公里的村内盘山公路。1975年起,自宁波东站开出的客车通达该村,从此,不但结束了多年来出售山货全靠肩挑背荷的历史,也使村民们多年来“进出汽车”的梦想成了现实。50年代电影进村,60年代广播装响,70年代汽车上山,80年代电视、电话入户,90年代洋式楼房出现,所有这一切,正可折射出半个世纪该村的巨大变化,也标志着村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从温饱奔向小康。

该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清未以前村内无学校,村民读私塾以启蒙。清光绪年间,该村有塾馆三所,季房钱全镛先生、日房钱全诚先生、圣贤房钱宗孝先生任塾师。各房子弟私塾启蒙后,课以赋诗作词,诵读四书五经。子弟中也曾有赴县考秀才的童生,也有去外地书院深造的。大多数贫家子弟都是识几个眼头字后,就无力供读而辍学。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钱氏宗祠内开设了小学堂,自此结末族内子弟读私塾的历史。从小学堂办起到解放时止,在该村学堂任教的先生有蒋有古、沙玉乾、钱厚来、穆兆梅、钱钦尧、钱兆香、蔡玉树、赵先生、钱自千、钱自连、童忠芳等。学堂课程在初期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启蒙,后课以《字文》、《治家格言》、《幼学琼林》等。二十年代开始,推行新式的白话文教学,主要课本有语文、尺牍、算术、常识、珠算等。其中《尺牍》和《珠算》是必修课目,也是村民最关心的课程。解放前,子弟上学是件大事,上学生要穿新的上学袍子,由族中年高德的长者带着酒和糕点陪到学堂,向挂在中堂的孔夫子像拜祭后,再拜见过先生,方可入教室。当时对字纸很敬重、很珍惜,穷家孩子无钱买纸,都是用小石板、石笔代替纸笔练习写字。上学的绝大多数是男孩,女孩很少。多数学生到了会放牛或可学手艺的年龄就休学了。村小学堂是一所初级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实行复式班教学,自1938年以后,学生多的年份也曾开设过五、六年级,但人数不多,有时一个年级仅二、三人。1952年,俞塘乡在东山村设乡中心小学,全乡村校初小毕业生到东山俞塘乡中心小学读高小。1956年,村行政划归梅岭乡,读高小的学生转到梅岭乡中心小学(俞山村)就读。以后随着村民生活的改善和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读高小的学生多了起来。

在1950年下半年,村里还成立了剧团,同年冬天办起了冬学,使用农民识字课本,开展成人扫盲教育,两年后,冬学转变成常年民校。早在清代,村里就设有塾馆。公元1905年,在钱氏宗祠内开办小学堂。解放后,村小学就读人数大增,从只有一个教室,一位教师,三十几个学生小,到1971年,新建教学平房九间,教学楼七间,拥有7位教师、162名学生小,1983年又升格为梅岭乡中心小学。该村族人子女在学校大多好学上进,据统计,自1950年至2003年,共有156名族人子女考上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其中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的就有140名。这些学生毕业后,分别任工程技员、学校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有29人获中级技术职称,有15人获高级技术职称,有1人获得博士、3人获得硕士学位。这些学有所成的族人子女可谓是“从山窝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金山村真称得上地灵人杰。解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在该村也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在高级社时,村里就配备了保健员。1958年,正式办起了保健站,选送保健员参加县培训班。至今,专职保健员仍留驻金山村为尚住在村里的老年人治药、打针。高山村落,若逢久旱下雨,饮用水难是一大问题。1991年,村出资加高鸡蛋水库堤坝,又给每户安装上自来水管,从此,家家户户用上了来自水库的清澈干净的自来水。 该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70年,鉴于五、六十年代生育无计划,导致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后果,所以对这项基本国策一直抓得很紧。1974年,对已婚育龄妇女采取放环、人流、引产、结扎四项节育措施;1978年,实施晚婚。

解放以来,在县、区、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该村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各项村政建设。1949年9月,村里时任保长向村政主任移交权力。1950年5月,成立村农民协会,协助驻村土改工作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取代村行政组织管理村内事务。1958年,0金山支部成立,此后,党支部在村政建设中起了核心领导作用。到2000年7月,金山党支光员46人,自1984年至2001年,有11次被0鄞县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86年年1月,该村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村。1950年成立村妇联会(次年改称妇代会),妇代会在解放初期宣传新《婚姻法》和在1970年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51年建立村民兵组织,当年,就有两位青年民兵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民兵队在成立之初,对保卫新政权和土改胜利果实起了的重要作用,之后,在维护村内治安和生产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该村在基干民兵中先后选送47位优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金山村自钱氏始祖开村立籍,迄今已历六百九十四年,而使这个古老的山村发生深刻变化的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在历史的上只是短短的一段,但我金山村村,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依靠广大村民的发愤图强,在农林水利、工业交通、文教卫生、村政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生活大有改善。现在,时代的车轮已经驶入新的一个世纪,金山村也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号角召唤着大批村民纷纷走出大山,他们在新的定居处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欲在第二次创业中再铸辉煌,为金山村续写历史的新篇章。

考察历史,今鄞州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曾为鄞州。五代初,设为鄞县。北宋时,鄞县先后析离出6个乡,另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又置定海.(今镇海区、北仑区)。此后,县境辖地稳定少变。解放后,县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所辖。到2002年4月18日撤县设区,鄞县改称鄞州区,金山村就为鄞州区横溪镇所辖。有系统记载的行政区划自宋朝始。宋时,县下辖乡,乡下辖里、村。元时县下辖乡,乡下设都(隅)。明时,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辖图。清时,宁波七区及乡村一律设乡,乡下设里,里下设都(隅),都(隅)下辖图。民国时期县内材区,区下设乡或镇,乡镇下辖里村。金山村在元朝时属翔凤乡十四都(当时全县共11个乡55都,翔凤乡管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 明朝时属翔凤乡沧门里三图,明朝时属翔凤乡沧门里三图,清乾隆时属翔凤乡沧门里十四都三图(当时的“乡”地域比解“区”还要大,“都”相当于现今的“乡”。翔凤乡沧门里所管辖的地区就是现在鄞州区的东钱湖镇、咸祥镇、塘溪镇及横溪镇的原梅岭乡。十四都的现在的上水、横街、俞家塘岙、蒋家潭、华家岙、叶公山、金山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金山属大咸乡(今大嵩、咸祥、塘溪、赤堇及原柏分村)。民国时期,1930年宁波城从鄞县析出置市,城区称为“市区”,鄞县则在乡村设五个区,并以序号为区名,区直接管辖村、里,而村、里可以是“联合村”,当时该村归属鄞县第四区(大咸区),与芝山组成金芝联合村。1932年,鄞县的行政区划又一次大变动,全县不论城乡,统一划分为10个区,仍以序号为区名,区之下又设乡镇。此时该村属鄞县第九区金芝乡。1935年,鉴于县内乡镇太多难于管理的情况,行政区划又作了一次调整,调整后,全县原351个乡镇归并为88个乡镇,不设区,乡镇直属县,该村归属鄞县四山乡(乡址风塘岗,由原金芝乡、梅隐乡、陈杨乡合并而成)。1945年下半年,鄞县的行政区划又进行调整,1946年初,全县分为71个乡镇,其中镇22个,乡49个,分别属于6个区。那时该村属于东钱区五山乡(后改名亭溪乡)。

1949年5月,鄞县县城解放,下半年,县内行政区划分为5区49乡,该村属韩水区亭溪乡。1950年,根据浙江省民政厅8月2日民字第2207号通知,划鄞县城区为宁波市,鄞县的辖境为除宁波市区之外的乡村地区,改大区为小区乡镇,全县设9区104乡镇,金山村属横溪区俞塘乡。1956年,该村从俞塘乡析离归入梅岭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县内迅速成立11个人民公社,原乡镇随之消失。公社系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合一的机构,即政社合一。公社之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耕作队。当时的公社区域面积甚大,大致是1954年时的一个区,管理区即为原来的乡镇,而原村级行政单位则为耕作队,这样,当时该村归属红旗(横溪)人民公社梅岭管理区,村亦改称金山耕作队。1959年,鄞县建制撤销,并入宁波市,原鄞县所属公社也加入到市。1961年6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以乡建社。同年底,大公社撤销,改为小公社制,以传统的乡镇为一个公社,以行政村为生产大队。1961年底,鄞县恢复建制,县内行政区划为8区48个公社,该村属横溪区梅岭公社,村称金山生产大队,下分12个生产队,以序号名之。后又并成3个生产队。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镇人民政府,人民公社这一行政区划名称从此消失,原来生产大队变成行政村,我金山村又复名,隶属横溪区梅岭乡。1992年5月,全省开展撤区扩镇并乡,鄞县原8个区撤销,把52个乡镇并为23个,梅岭乡被撤销,原所属各行政村并入横溪镇。2002年4月18口,鄞县设区改名为鄞州区,直属宁波市。从此,该村隶属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

钱家山赞

地处鄞东南,隶属横溪镇。

宅卜翔风地,高居五山中。

背依全山岗,势形太师椅。

满岗绿茶飘清香,漫坡翠竹舞婆娑。

看大岗头红田映朝辉兮,枫树蓬绿荫掩村宅。

有两龙饮溪奔东海兮,双凤探首翔九天。

感吾祖入山七百年兮,子孙繁衍播四方。

钱氏本山胜景赞

亭溪古迹,钱氏新区,乡传翔凤,地属鄮东。山开元代之高风,宅卜钱山之福地。千峰竞秀,争胜景于四时之间;万壑流清,得姓氏于五山之上。西达横溪;北通韩岭,路尽崎岖。曾向青山而入,人皆朴素,依然太古之风。古山曲径,两凤之形势峥嵘;修竹茂林,双龙之风光秀媚。仙人井有药炉尚在,题诗岙有佳句犹存。马面山无马眠之地,鸡笼石少鸡唱之声。至九弯陇头,而想高峰之峻拔;陟三叉路田,而听滴水之潺湲。厍坪牛头,近日之草庵如许;护圣宝福,前朝之古刹偏存。虎含石传由唐代,雉投峻说自国初。崇山峻岭,商客之往来不断;深壑高垒,农夫之歌唱不休。枫树蓬樵歌乍起,兴福庵钟声初还。春风拂拂,黄家路拾翠人来;夏日炎炎,周公山寻凉客至。秋雨潇洒,备处飘飘红叶下;冬云密布,连山树树白梅开。脉接金山留凤迹,地盘仙井寻龙潭。

钱山乃吾祖创业,阳初公其逝矣。屋属庄氏故宅,问庄氏何在乎,说不尽!前岭后岭,左岭右岭,岭路皆通;有叶山、芝山、吴山、俞山,山头若接。风景维新,岁时已变。历观山川而作赋,因纂谱牒而为词。 丨

清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应钟月。

金山村附近有宁波博物馆、东钱湖、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宁波海洋世界、天宫庄园、马山休闲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鄞州蔺草、朱金木雕、邱隘雪菜、樟村浙贝、大雷黄泥拱笋、鄞州雪菜等特产,有宁波走书、瘄科中医、宁波竹刻技艺、宁波高跷、长面制作技艺、草席编织技艺等民俗文化。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