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岔镇
地名由来:原名双阳岔,清初因村后青阳树成林更名青阳岔。
青阳岔镇位于靖边县城东南58公里处,地处大理河上游,307国道、蒙华铁路穿境而过,是靖边县的东大门。全镇总土地面积306平方公里,原有21个行政村,行政村综合改革后,现有14个行政村,分别为:青阳岔村、黄家湾村、卧牛城村、店家城村、阳坪村、后街村、龙腰镇村、高石崖村、陈家砭村、官城村、庙界村、畔沟一村、畔沟二村、畔沟三村,共有13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7018人,其中外出人口8000余人。共有林地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40436亩。耕地8.6万亩,其中水地5500亩,坝滩地18150亩,山坡地47850亩,2018年全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11元。
青阳岔镇是靖边县红色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共靖边县委和靖边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革命历史源远流长。1934年8月,靖边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阳坪村成立。1935年8月,根据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在店家城村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靖边县委。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在青阳岔镇生活和战斗了11个昼夜。青阳岔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青阳岔村,是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靖边县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之一,是青阳岔镇重要的红色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
青阳岔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九十年代初兰州军区后勤部在青阳岔镇打成榆林第一口油井,从此揭开了青阳岔镇石油大开发的序幕。截止目前,全镇共有油井1239口,气井82口。
近两年来,为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镇党委、镇政府提出了“生态立镇、林果兴镇、油气富镇、商贸活镇、文化强镇、人才塑镇”六大战略,大力发展林果业、商贸业、畜牧业、旅游服务业“四大产业”,全面推进“一区一环一屏障一中心” 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展重心向林果产业转移。全镇经济林面积已达16200余亩,其中,大扁杏10000亩、红枣2400亩、山地苹果2000亩、鲜桃1820亩,目前鲜桃已挂果800多亩,每年实现产值约800多万元,林果业发展初见成效。与此同时,生态建设也取得了诸多成绩,建设成了7个省级生态村、2市级生态村。目前,阳坪村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村。
2017至2018年,青阳岔镇党委、政府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绿化造林先进集体”、“市级脱贫攻坚模范乡镇”、“市级安全发展模范乡镇”和“市级平安乡镇”。镇畜牧站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畜牧站”和“文明行业示范窗口”。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青阳岔镇连续两年位列全县优秀等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和“201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
青阳岔中共中央驻地旧址
青阳岔中共中央驻地旧址·1947年·靖边县青阳岔镇青阳岔村。保护范围:旧址7孔窑洞及院落,以上区域四面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2003年,青阳岔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被陕
沙崾岘千佛寺石窟
沙崾岘千佛寺石窟位于靖边县青阳岔镇沙崾岘村寺山梁村,时代为唐,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沙崾岘千佛寺石窟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清属龙洲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在新庄坬村成立苏维埃政府赤源县第六办事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属赤源县第六行政区;同年9月19日,中华苏维埃靖边县(习称东靖边县)成立,驻地店家城。
1950年,为青阳区。
1958年9月,成立青阳岔公社。
1973年,将龙州公社双城大队划归青阳岔公社。
1984年,改设为青阳岔镇。
2001年,将畔沟乡并入青阳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