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峰镇豆庄村

联合创作 · 2023-10-11 07:53

一、基本情况

豆庄村位于嘉峰镇政府所在地的西北方向,毗邻沁河和端润公路。豆庄村是由豆庄、豆山、石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共有380户,1300口人,共有党员44名,耕地1800余亩,95%为农业人口,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依靠种植以及外出务工,约有60%的村民常年外出务工,主要在煤炭、建筑、运输、服务等行业,务工地主要在寺河、永红一带,务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村集体经济薄弱,由于筹措资金困难以及各方面原因,导致在上一届任职期间村级经济进展缓慢,党员活动阵地比较简陋无改观。2008年村委换届后,支部因种种原因未换届,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注之下2010年3月11日支部完成了换届,至此新的两委干部团结一心,多措并举,多方筹措资金,村级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二、风土人情

沁水县嘉峰镇窦庄古堡简介

窦庄古村落,西依榼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于崇祯二年( 1629 年)历时九年告成。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 

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窦庄古堡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部沁河河畔,西距沁水约50公里,西依榼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是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名重一时的大型古堡建筑群,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庄古堡的历史沿革

据《窦氏家谱》载,其祖先窦璘参辅宋仁宗赵祯平息农民、士卒和少数民族起义而受宠,恩德荫及后人,其子窦勋赠封左领卫大将军,其孙窦璘,敕封左屯卫大将军。后来为避战乱窦氏由陕西扶风迁徙到端氏县(现沁水县),先居端氏村,后窦氏在"泽州端氏县中沁乡西山下择地"营造窦氏先冢。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窦氏家族在先冢东侧择地兴建窦府,即窦庄古堡(窦庄村)。在卧牛山下的瓮水滩,窦氏家族划拨西曲里(今曲堤村)给土族张姓(当地贫民)为其先冢守墓,张姓从此世居此处。从此,窦庄窦姓血缘聚居从宋元佑年间一直延续至今,达一千余年历史。明代中后期窦姓家族势力渐衰,而张姓家族金榜提名者绵延不绝,从张谦光起,辉煌十余代而不衰。

明代天启年间,官场-,社会黑暗,边患不断,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连爆发。为保卫家园,曾官居大理寺正卿的张五典告老回乡后开始构筑窦庄城堡,历时3年。其病故后,由其儿媳张铨、妻霍太夫人主持营造,前后共历时9年,于崇祯二年告成。以后增添的建筑,按主街道延伸,在城外有序排列构筑,形成目前的宏伟壮观气象。

窦庄在昔日被誉为"小北京",明末流寇之乱中,张氏母子与女眷童仆拒敌死守,曾三次击败流寇的进攻,窦庄因此也被称为"夫人堡"。

窦庄古堡的建筑样式

窦庄古堡,东西、南北各长均500米,修筑城墙2000余米,整体布局呈"卍"万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在街、巷与城墙交接处设城门楼,东、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有九关,合称九门九关。因城堡布局形状类似紫禁城,故当地人俗称其为"小北京"。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余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之作。

窦庄古堡周长约2000米,高约12米,墙头宽约1.5米。城墙各拐角及城门处建有角楼、楼门。城墙下为条石,上为青砖,内添砖、土。部分城段修有暗道与城内建筑及城外建筑相连同,便于防守、出入。现存城墙500余米,南城门一座,小北门一座。

南门为明兵部尚书张五典为避兵祸于天启年间筑城时同建,整体高三丈,下建拱顶门,门头镶嵌砖匾上刻"南门"二字,城楼顶建有炮台瞭望孔。前挖深壕用以排放村西之山洪,也为护城河,并设有吊桥相通。整个建筑巍峨屹立,颇为壮观。

小北门与城同筑,砖圈拱顶并装有铁门,开门出入方便,闭门无处可通,小门即内城门,此所谓外城门通街,内城门通巷,与小北门所通者为九宅巷,即小北关,为九门九关之一关。

在祠庙建筑方面,窦庄古堡共有古代庙宇13处,分别为大庙、烈公庙、佛庙、财神庙、北庙、文庙、火星庙、观音庙、阎王庙、霸王庙、黑虎庙、五道寺。庙宇规模大小不一,现在尚存的有佛庙、财神庙、火星庙、观音堂等。

佛庙建于元至正六年,为一进院落,有正殿三间、耳殿及东西配殿、大门楼。明、清又有扩建并多次维修。正殿坐北面南三开间,前出廊,悬山顶。前施四根小八角石柱,上施大额枋,额枋之上施平板枋,施柱头斗拱四垛,明间补间斗拱一垛,为单翘单昂斗拱,昂为真昂。门枕有元至正六年(1346年)落款。

值得一提的是吏治建筑"古公堂",该建筑位于村北。由公堂和地牢两部组成。中央为厅堂式建筑,走廊宽阔,石柱支撑斗拱飞檐,左右厢房高于主大厅。前面布局门小窗大,中央主大厅为主审厅,两侧建筑为"和议厅"。距厅堂20米西南地下5米处有砖拱窑洞8孔,为牢狱建筑。内置石磨,墙上置有铁环,通道口高处修筑砖堡以看守牢内要犯。

据我国著名专家梁思成先生之助手陈志华、楼庆西考证,此类建筑早于洪洞苏三监狱,是我国现存非常罕见的一处吏治类古代建筑。

窦庄古堡的民居建筑样式

根据修建家族和时代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窦氏宅院,窦庄古堡东南入口处120米有一座四合小院,北面正房为两暗三明,东西为低矮的土夯小屋,梁檐下记有"大宋"字样,高一丈五尺,进深一丈五尺,瓦大而厚,全为扣瓦,墙垣为木柱顶梁式造房结构。第二类为张氏宅院,为窦氏守茔人张氏所建。明代以来,张氏一门勃兴,便在旧址重建府宅,修建有尚书府上、下宅。上宅总体布局为棋盘六院,建有五凤楼、望河楼、天桥、大花园、小花园,总面积为3800平方米,是一个较大的建筑群。府门朝东,高9米,宽5米,高大峻伟,门头以砖雕斗拱装饰,石匾阴刻"尚书府"。下宅由三个院落组成。位于城堡西街,南院为两进院,各自有门,街口处设四柱三门式的砖、木、石牌坊式大门楼,平面呈八字形,由四根高大石柱支撑起,明楼歇山式,次楼悬山式的屋顶,斗拱均为两层花拱,装饰性较强。明楼为下三上六共九跳,次楼下二上五共七跳。两次间砌砖雕墙壁,做工精细、玲珑剔透。明楼斗拱前挂一竖匾,上部楷书"圣旨",中部书"旌表"四字。三横坊间两块花板,上板书"天恩世锡"四个大字,下板书"兵部尚书张五典张铨"九字。整体建筑装饰华丽,高大雄伟。第三类为常氏宅院,清末官僚窦庄贾四爷为报恩而随女陪嫁的一处豪宅大院。相传清末贾四爷才高而家贫,适逢科举之年,欲上京考取功名,苦于没有盘缠,曾多次向榼山寺住持借贷,均不能如愿,当时常家虽并非巨富之户,但认定贾为可造之才,于是解囊相助,后贾果然功名成就,为报常家资助之恩,将女儿嫁于常家为媳,并投以巨资建筑豪宅,投工一万五千历时三年而成,作为陪嫁送于常家。第四类为贾氏宅院,样式为三院串连建筑,建筑考究。门楼为一座最典型的砖雕门楼,典雅间显示着威严,豪华中透漏着精细。门、墙上部均有砖雕斗拱飞檐,筒瓦结顶,门头砖匾刻"怡善",左、右两边凸刻"忠"、"孝"二字,字大一米有余,书体刚劲有力。其藏宝房建造更为独特,该建筑为贾氏储藏珍贵物品之所,在选址和设计上周全慎密,建造上独具匠心,此建筑独处一所,周围不与任何建筑相连,而且筑体光滑,以防贼人攀房入室。结构设计为地上两层,地下暗室一层,而出入口与室内地板伪装一体,隐不可辨。整体基础采用巨石构筑,墙体为青砖实砌,白灰灌缝,墙体厚五尺,建筑为"丁字形",窑洞相互支撑,无梁无檩,无易燃建材,真可谓是苦心之作。

窦庄古堡是一处典型的防御性古堡类建筑群。该建筑群跨越元、明、清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建筑的设计、布局、雕凿,处处都显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古堡内的建筑种类齐全、设施完善,充分反映了当时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随着对该建筑群研究的深入,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过去、更完美地复原那早已不存在的辉煌,从而更好地为当代的体验式感知文化服务。

窦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节日举例:

(1)二月二。农历二月二称龙抬头,是我国起源很早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做法有根据各地的习惯而不同。主要包括食俗,剃龙头等内容,目的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我们在窦庄调研之时正好赶上这个节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在吃一种叫“薏粥”(音译)的食品,即一种由玉米,红豆,红薯等制作的粥,味道很鲜美。

(2)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有当地的庙会,传说这一天娥皇、女英都要回娘家。过去窦庄一直都保持这在这一天举行庙会的习俗,但这一习俗近些年已经渐渐消失。

2.民间习俗:

在窦庄有一条婚嫁和丧事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家里有婚事时,一定要从西门进村,由南门出村,而有丧事时正好相反从南门进,从西门出。相传这一习俗的来源是以前死刑犯都是从西门出的,所以有喜事绝不能从西门出,而要从西门入。

3.民间工艺:

窦庄的传统手工艺中,蒸花馒头可算得上最有名的一种了,从前每逢婚嫁只时,男方家里必须准备这种花馒头来迎娶女方,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没有准备,婚礼是不能进行的。花馒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龙凤呈祥的,有多子多福的,每一种都充满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这种花馒头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有经验的能手才能做得很好,但如今村中还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

除此之外,窦庄还有刺绣、根雕等传统工艺,其作品也非常精美,令人赞叹。

4.民间戏曲:

窦庄流传的民间戏曲有著名的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之为“大戏”。它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 ,粗犷朴实 ,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

5.民间故事:

窦庄从前曾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富饶之地,所以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也很多。“小北京”的传说、“夫人城”的传说、张铨舍身取义的传说,都是窦庄人经常津津乐道的故事。

“小北京”的传说。关于“小北京”的由来,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明朝时窦庄出了一位仕途之人,名为张烈功,是出名的孝子。其母多病,久往村内。有人劝其母曰:“你儿在京为相,何不去京城颐养天年。”其母心有所动,捎信至京城。张烈功回书禀告其母。信中曰:母亲疾病在身,不宜长途跋涉。不如儿派人在村中修个北京城,在家便可欣赏京城景致。其母欣然同意。后按北京城样,修筑城池、街景、院落,老人果然静养于此。这便是“小北京”的由来。

张铨舍身取义的故事。张五典的儿子张铨,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先后为官河北、陕西、江西,担任御史十余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列举“七大恨”,后金开始向明军发起攻击,身为一介文官的张铨屡次-,指点辽东兵事,力荐熊廷弼,甚至还极为专业的从战略战术角度评述了辽东总兵官张承荫败殁的原因和责任。明朝末年,明廷起用大批儒将,张铨也在天启元年监军辽东,赴任不久,后金兵围辽阳,明军大部溃散,张铨与经略袁应泰率残部苦战三日,城破被俘。张铨拒绝后金的招降,被送归官署,他遥拜明帝与父母之后自刎。张铨的大义之举深深感动了窦庄百姓,这段英勇事迹也因而流传至今。

“夫人城”的故事。崇祯四年,流寇入沁,族人请张铨之妻霍氏远走避难,霍氏说:“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保。不如盍死于家。”霍氏于是率族人及入城避难的乡民坚守四昼夜,直至流寇退去,窦庄因此被地方-命名为“夫人堡”。第二年四月,流寇再犯沁水,杀明将猛忠,时谪戍雁门关的张道浚闻讯后,私自率兵驰归沁水。八月,紫金梁、老回回、八金刚率三万之众再围窦庄,被张道浚击退。次月,流寇三打窦庄,张道浚率军由窦庄上游,潜渡沁水,绕贼身后而破贼。在此期间,在张道浚的倡议与帮助下,沁水、阳城一带先后建立起五十四座军事与民用相结合的城堡。崇祯六年,明军与满天星、乱世王、混世王等流寇激战于沁水、阳城,互有胜负,巡抚孙鼎相为张道浚请功,但御史-他擅离职守、私自回乡、冒名争功,又因为沁水县城失守,谪戍海宁卫。

“灵马”的故事。窦庄村有一农夫,名叫李四,李四种了一块小麦,足有二亩来地。刚开春,大地还是萧条一片,而小麦却先觉地闻到了春的气息,以开始返青。李四看着自己那二亩绿油油的麦苗,心里就有一股美滋滋的感觉,一天到地里去看几次。忽一天大早,李四来到麦地边,发现麦苗被什么牲口肯了一片。别说李四。各给谁心里那个疼劲都不好受。李四回村访问。可各家牲口都在各自的圈里喂养。并没有闯栏跑出外边来。李四不信,就在地边看着。一天没事。可第二天一早,麦苗又被肯了一片。李四方才明白这是谁家黑夜把牲口放出来吃麦苗。李四不服,就在当天夜里远远守候。将至子夜,只见一个高大的东西跑到地里吃麦。李四急忙跑到地边一看像有一匹马,李四心想老马识途,我要惊了它,它必定会往家跑,这样就可以知道是谁的马了。于是李四来到地边断喝一声,那马受惊,跑出麦地,李四随随后紧追。可马并不往村里跑,而是沿村向北而去,至昭忠祠前进入院内。李四纳闷,忠祠刚建不久,本为灵地神址,是容不得畜类玷污的是谁敢在祠内喂养牲畜。李四见祠内森森冷气袭人不敢擅入。天明告于祠主忠烈公之父张五典。张公半信半疑,便领李四到祠内察看。并无什么牛马之类牲畜在此喂养。而后发现,正堂内忠烈公神象前之有一匹木雕枣红马,高大如生,木马嘴里叼里一 缕麦苗。二人才明白,张公忙向李四道歉,并参应赔偿李四损失。

五典之子张铨在边关以身殉国,朝庭为表其忠,溢为忠烈公,并赐在乡里修建忠祠,只因关山重重,路途漫漫,铨之忠骨不能一时还乡,忠祠已是完工,祠内一应雕塑都已齐备,烈公神象前整日香烟缭绕,交替上供。只是冷落了堂前木雕红马,木马问世数日,面前桌上空空无人供给饲料。实在饥饿难忍,方夜间外出寻食。张公见此忙让人拿钉锤将其蹄足钉住。并命族人寻来一捆谷草铺在堂前地下,又备一罐麦麸,供于马前焚香相告其以后不得私自外出伤害庄稼,至以相安无事。又隔许多时日,烈公灵枢至里,族人急忙安放忠祠正堂。孝子贤孙一个凄凄惨惨。惶惶然膝不择处,在灵前 谷草上跪倒一片,哀声嚎啕,就这样每天跪草守灵至七七四十九天,择吉日行葬。起丧时人们在收拾下葬之物,发现陶罐内的麦麸已因酵发,宣宣腾腾。告知阴阳先生。先生忙称:“吉象吉象此兆意为大发之象。快将酵罐随灵下葬。后其族人必定丁发财发,事事发达。”至此,先辈丧期孝子跪草守灵成为此地习俗,赔葬物除米、面衣物之外,必备一罐麸酵以取福。

失奶一词的由来。明天啟年间,窦庄西门外住着一个老汉,姓李,无儿无女,只与老伴相依为命,以卖豆腐为生。人称豆腐老李。只因豆腐老李做的豆腐鲜嫩可口,所以人们都称作老李豆腐。老李豆腐在窦庄一带可算名品。豆腐老李专卖老李豆腐,生意红火,小日子也过得滋润。

一天晚上,豆腐老李做好豆腐,洗涮以毕,准备上床休息,隐约听得隔壁作坊里稍有响动。老李觉得不大对劲,忙顺手捞起一根木棒,冲向作坊。只见一庞然大物在偷吃豆腐。老李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抡起木棒如蛟龙摆尾,猛然打将下去,又似猛虎伤身。那庞大物未及防备,已先挨了一棒,后急忙转身逃窜出屋。老李未肯干休,急忙随后撵至门前,只见门窗紧闭,不知那斯是何处出入。老李不及细想,忙开门追出,见那斯在前边,一跛一拐向城西门跑去,老李在后紧追慢赶至城门口,眼看着那斯从西门而入,而城门却是紧闭。老李甚觉纳闷。无耐老李晃晃悠悠追回家中。上岁人,那经得半夜扎腾,浑身如散架一般,和衣躺下,做梦都没精力就到了天亮。老李强打精神起床,把昨夜的豆腐整理一番,赶早出门去卖。

老李挑着担子进了西门,见西门里兵部尚书府门前被人围得水泄不通。老李好事,急忙放下担子,挤进人群想看个明白。只见众人对着府门外两尊石狮指指点点,口称奇怪,老李一看,也觉着有点异样。右边雌狮膝部凭白多了一只幼狮,幼狮嘴角还留有少许豆腐残渍。左边雄狮左腿下部围腿多了一道裂纹。像是被打折了一般。见此光景,老李心里已经有了几分明白。早已有人将此异事报与兵部尚书五典张公。张公闻报急忙出府来看个究竟。老李见张公出得府来,急忙上前打躬作揖,便把昨夜发生的怪事一一禀明,然后连赔不是:“小老儿昨夜确实不知是贵府石狮以至误伤狮腿,还望尚书老爷高抬贵手,放小老儿一马罢了。”说着连忙下脆。张公急忙上前扶起道:“老人家何罪之有,孽畜夜间直闯民宅行窃已是有失道德,罪应重责。老人家打之不屈,只是大家请看,因匠人手误,雌狮腹部未雕0,新产幼狮,及待进奶,其父行此蠢事,也是出于无耐之举,以补幼狮失奶之困,还望老人家见谅。”说着掏出一绽元宝付于老李说:“请老人家收下这少许银资,以补豆腐的损失。”老李再三推让,张公执意要付,老李也只好收下。众人见之齐声说道,新产小狮确实失奶,今日发生的事情尽在情理之中。后窦庄人遇到可怜的事情不说可怜而用失奶代替,既形象又贴切,后窦庄周边许多村庄都用失奶代替可怜,以至改革开放随着人际交流的广泛,现在失奶一词以被沁水县大部地区所公认使用,可见失奶一词的生命力。

拒 借的故事.晚清时,端氏村举子贾景德,字义如。才气横溢,满腹锦绣。时逢大比之年,义如欲上京求名,怎奈家裕不宽,赶考所需费用,尚有许多不足。想要告借,而却不是一般普通人家可以帮助的。当时榼山大云寺僧人富可敌国,人称沁水出东门第一家。于是义如冒昧前往相借。谁知僧人前后无眼,一怕义如京考不中,二怕往后追不回所借的银两,口称家底微薄。不能相帮之托词而拒之。义如并非仰人鼻息之辈,见无门,也不恳求,奋然拂袖空空而归,有窦庄人姓常者,以商为业,虽无陶朱事业,也没端木生意。小打小闹,手头也有许些积蓄,知义如为赴考资费不足,告借无门。心想义如天资聪明,满腹经纶,必为治世之材。如因此丢失良机,其不埋没人才,与国与民适为可惜。于是心生义念,想在义如遭困时期助其一膀,并有其它图报之意。于是,亲自找到义如相问短缺银数,慷慨送上。义如也是血肉之躯,见此义公义举,怎不感激万非,千恩万谢收下银两告别赴京。

义如赴京赶考,三篇文章纵横经纶。考官阅之赞不绝口。红笔一圈,金榜有名。义如考中进士,被放一任知县,任前告假,衣锦还乡,乡间父老鞭炮相迎。各路乡绅官宦,纷纷祝贺,贺礼红包如流相送。义如荣归乡里,光宗耀祖。惊动四乡。大云寺僧人闻之,跌足称悔不及。恰逢前一段陈才章流匪寓居榼山据守被剿,义如一纸控状,告大云寺僧人通匪,僧被逐出山门治罪,义如趁机将榼山众多田产买下,成为沁东巨富。义如念常公当日救已燃眉之急,便与常公联姻,愿将其女配与常公之子九如,永结-之好,并在窦庄择地,修房建宅,作为嫁女赔送。这便是有模有样,风格迥异的常家大院。

豆庄村附近有湘峪古堡、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柳氏民居、沁水示范牧场、沁水抗大太岳分校旧址、下川遗址等旅游景点,有沁水黄小米、沁水刺槐蜂蜜、沁水黑山羊、沁水黑木耳、七须黄花菜、沁水蜂蜜等特产,有柳氏清明祭祀习俗、土沃老花鼓、舜的传说、柳氏家族人生礼俗、元王高跷、祭祖习俗(沁水柳氏清明祭祖)等民俗文化。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