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村镇
地名由来:相传东汉年间有一位姓赵的大将军率兵驻扎在该地,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后将村叫作赵村,因镇人民政府驻赵村而得镇名。
赵村镇地处兴平市西南部,镇域内有陇海铁路和104省道穿过,1路和8路公交车联通全镇各村,距市区15.5公里。东和北与马嵬镇为邻,西与武功县长宁镇为界,南隔陇海铁路与汤坊镇和桑镇接壤,面积29.50平方公里,赵村镇政府驻赵北村。
辖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大蒜、辣椒为主,新兴产业有苗木和猕猴桃种植。201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4690元。
全镇辖10个行政村,分别是赵南村、赵北村(2005年通过精简合并基层村组织,将赵一村、赵二村、赵三村、合并为赵南村;赵四村、赵五村合并为赵北村)、桑园村(桑园村、宋村、任都村合并统称为桑园村)、新民村(赵官村、西温坊村合并统称为新民村)、址坊头村、徐王村、小田村、前进村(前进村、丰乐村合并统称为前进村)、晁庄村、界庄村。全镇共有17个自然村,人口33680人,面积29.50平方公里,耕地33000余亩。1998年3月26日,赵村镇撤乡建镇,由之前的赵村乡升为赵村镇。被兴平市委、市政府授予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镇(街道)和全民阅读活动先进集体。
据说,东汉年间有一位姓赵的大将军率兵驻扎在此地。赵将军的部队纪律严明,与民秋毫无犯,而且还时常帮助当地群众,受到了群众的爱戴。随着岁月的变迁,外地人就慢慢迁移此处居住,繁衍生息。而且以赵将军的姓氏起村名为赵村(赵南村和赵北村合称赵村),由于赵村是该镇最大的自然村,于是取名本镇为赵村镇。
该镇农业产业化基础较为雄厚,市场发育良好,主导产品特色鲜明,现已形成以辣椒、屠宰、畜牧、土织布、苗木为主的五大产业和多种产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化局面。该镇原有陕西“张辣妹”调味品有限公司和“雅虎”蒜品有限公司等多家辣蒜深加工企业,辣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海外。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依托赵北扶贫产业园、小田家专业合作社、亚虎食品等农业产业发展优势,辐射带动传统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增油菜800亩、红薯350亩、黄桃160亩、草莓育苗80亩,苗木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0亩。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益贫作用,组建的10家合作社、龙头企业家累计吸纳X名贫困群众参与入股或务工,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积极振兴畜牧产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场1个,实用技术培训800余人次,禁养区退养一般农户56户、养殖大户3户;扎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防治,对全镇养殖场、猪肉零售摊位全面排查,未发生非洲猪瘟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全力做好“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辖区各类农作物生长良好,粮食总产量达到18500吨,
2019年引进引进陕西兴武混凝土有限公司一家,新增入统限上企业1家,完成招商引资6000万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3亿元;目前,全镇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规模企业5家,完成生产总值11.14亿元,增速达到3.89%。
2019年着力打造桑园村(宋村)示范村,投资65万元,实施104省道至宋村877米道路硬化工程;投资20万元,对桑园村委会阵地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绿化广场一个,群众舞台一座;投资50万元,完成了桑园村村内外道路绿化,栽植1000棵,新建村内街道围墙500米,绿化池60个,栽植石兰200棵。在界马路东西两边各建设10米宽幅林带,总长3.5公里,种植冬青球、樱花、白皮松12000棵,形成赵村标志性绿化工程,将赵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示范镇。
全年共投资300万元,完成镇街道1.5公里油路铺设工程项目;投资100万元,实施镇街道整体排水改造工程;投资35万元,修建、绿化赵村镇蓄水池一座。投资100万元,实施镇址街道绿化文化提升工程,新栽行道树国槐50棵,石兰300棵,新增绿地面积5000平米。同时,在市综合执法局的配合下,完成了镇街道环境整治工作,结合镇域实际情况,新建赵村镇综合市场一个。
2019年新合疗参合人数为32225人(建档立卡1515人),缴费金额达7089500元,超额完成合疗任务。新农保参保15123人,参保金额1785400元,参保率100%。全镇共有劳动力17240人,已转移就业9121人。2019年办理新增低保56户168人,为338户1200人申请低保发放资金36万元,办理临时救助79人18万元。为551名残疾人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109件,对50名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28人,实施残疾人无障碍改造25户。
2019年全镇扎实开展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持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完成小田村、徐王村、址坊头村等阵地标准化提升改造工程,建成晁庄村史馆。
历史沿革:
1949年,兴平废除保甲制,设立9个区,归史安区(第五区)管辖,设置为赵村乡。
1958年,设立赵村公社。
1984年,分设为赵村乡。
1998年,撤乡设赵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