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镇
地名由来:原名“三塘”,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县卢仲佃倡议筑堡防倭,民感其德,故名。
甘棠镇简称莲城,地处福安市西南部,位于三都澳白马江畔,104国道、甘下线疏港道纵观其中。全镇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23.3%,山地占70%,水面占6.7%;有村地93104亩,共有经济作物30000亩,其中果树(枇杷、龙眼、桃、桔、葡萄、柿等)13000亩,茶10000多亩,生姜1500亩,耕地面积21484.9亩,海岸线全长22.6公里,年降雨量1700—1800mm,年均气温18-20℃,无霜期300—320天,辖3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个海上运输公司,共有76个自然村,3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169户,人口41979人,其中农业人口37564人,8442户,少数民族占5000多人。是福安市的农业重和是闽东北和浙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目前全国最大的民间船舶修造贸易拆解中心。近年来,通过争创小康村活动,境内形成稻谷、甘薯、小麦、茶叶、水果、粮蔗、水产、实用菌、葡萄等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食品为主体、以船舶为重点,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等六类较为齐全的乡镇企业体系,拥有食品加工、船舶修造、建筑、建材、电器、皮革、服装、工艺、茶等乡镇企业(民营)200多家,其中茶叶初制厂18家,精制厂8家,年产10000担干毛茶。全镇共有43所小学,其中完小18所,初小15所,镇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有较高层的师资水平。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6700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00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36700万元(含三产)。甘棠是福安市的粮食主产地,年征购任务达1725867公斤,农民人均收入8047元,人均口粮256公斤,财政收入563.9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基本实现水、电、电视“五通”。建成4000吨供水工程,建成3.5万伏变电站。80%的行政村公路实现水泥化;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年均超过6万元,境内水陆方便,以赛江为主动脉的黄金水道和以“104”主干线的公路贯穿全镇,境内交通四通八达,85%的行政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山场广阔,沿海地域港址优良,0头7座,年吞吐量3.34吨;兴建了双福船坞、恒兴船坞等坞修能力达万吨以上;英岐建起了千吨水上船坞。全镇定从事船坞修造拆解大小船只百余艘,总吨位达5万多吨,创产值近亿元。
外塘渡船岸码头
外塘渡船岸码头位于福安市甘棠镇外塘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位于甘棠镇外塘村仓库码头。始建明代,清代也有修建。在外塘区800米左右的村边海岸边就有七个码头。分别是上郑渡头岸、陈厝渡头岸、
后岐八角井
后岐八角井位于福安市甘棠镇后岐村,年代为明永乐十四年(1416),类别为古建筑。该井位于甘棠镇后岐村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井身呈四方形,由块石堆砌,井沿呈八角,井台面重造于民
大车宫
大车宫位于福安市甘棠镇大车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坐东北向西南,由前厅、两廊、天井、正殿组成。前厅始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减中柱,正殿为乾隆年间建筑规制,进深
倪下塔
倪下塔位于福安市甘棠镇倪下村,年代为宋。简介:宋熙宁六年(1073)建,九层八角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6.85米。须弥座式塔基,每边长0.8米;塔身各层各面壶门内浮雕一佛像,塔檐为八面斜坡屋面
历史沿革:
1929年设甘棠区。
1936年属第四区。
1941年属第二区。
1946年改为三塘镇。
1949年10月属第六区。
1956年11月改甘棠镇。
1958年7月改甘棠乡。
同年9月改甘棠公社。
1961年改甘棠区。
1966年11月改甘棠公社。
1984年10月改甘棠乡。
同年12月撤甘棠乡,设甘棠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