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台乡
地名由来:树台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庄早期树木茂密与周围丘陵相比地势较为平坦而得名。
海原县在西夏与宋代被称为天都,在元朝被蒙古人称为“海喇都”,又名“海都源”。“海喇”一词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原”。西夏王李元昊曾在离此不远的天都山建立避暑行宫,树台一带也曾作为西夏的主要牧区,有过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辉煌。
树台乡位于海原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东与南华山涵养林、红羊乡接壤,南与关庄乡相连,西邻甘肃靖宁、会宁两县,北与西安镇交界,是两省(宁、甘)三县(海、靖、会)的结合部。全乡总面积454.1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35万亩,其中水浇地5076亩,退耕还林5.2万亩,人工草床2146亩。全乡辖9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总人口25145人,其中回族17899人,占71%,东乡族1674人,占6.7%。是一个集县内各民族与一地的民族交融乡。树台乡村道路建设呈“手掌形”,9个行政村分别分布于五指之上,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手心下端,小红公路横贯与此。树台乡有1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 476名,其中农民党员398名,占83.6%,少数民族党员307名,占64.5%,女党员50名,占10.5%。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宗教场所67座。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多种因素影响,全乡境内天然植被稀疏;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灾害频繁;粗耕间作,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靠天吃饭”,生活富裕问题比较困难。
二、自然资源与生产力发展状况
树台乡地形地貌比较复杂, 东南部属半湿润山地丘陵区,西北部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当地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平均海拔2256米,年平均气温5.5℃,无霜期125天。降水偏少,且季节分布很不平衡,年均降水量仅为32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干旱、风沙、冰雹、霜冻、洪水五灾具全,其中以干旱的危害最为严重,发生频率为春旱57%、夏旱50%、秋旱18%。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但储量小,开采价值不高。野生植物有蕨菜、甘草、发菜、苦苦菜等90余科400余属800余种,但均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产品优势。农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豌扁豆、糜谷荞、胡麻、小麦等。
由于我乡山地多、平地少、复种指数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严重受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去年全乡社会总产值为9119万元,人均纯收入1544元。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设南散庄、红井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乡境属第四区(西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隶第一区(海城)。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隶属西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乡境设相桐、红井乡,隶属西安区。
1952年10月,相桐乡属第二区(西安),红井、大嘴、赵井乡属第八区(红羊)。
1953年4月,第二区(西安)增设树台乡。
1958年1月,红井乡改隶西安区。
1958年10月,设立树台公社。
1959年5月,树台公社并入西安公社。
1961年8月,恢复树台公社。
1984年1月,树台公社改为树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