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花岔乡
地名由来:民间传说,元朝时榆北山地遍布森林和草森,蒙古牧民到此定居后,以该地为中心,建立了两个火葬场,葬大人的称大化场,葬小孩的叫小化场。后转音为上花岔和下花岔。
上花岔乡地处榆中北部干旱山区,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落后局面,自然经济、文化、生活等条件较差,特别是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年降雨量只有300—400㎜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000㎜以上,海拔2410m,总占地面积174km2,全乡辖六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1785户、7784人,有劳动力3578人,有耕地44970亩,人均耕地面积5.8亩,2003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元,全乡共有困难户166户、553人,其中特困户79户、207人,五保户20户20人。全乡有一所初级中学,六所完全小学,教学点6个,有教师71人,中小学生1420人(初中438人,小学982人),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职工6人,标准化村卫生所5所,乡辖其他单位还有变电所、粮管所、农电所、邮电所、派出所、信用社、供销社等。近年来,在乡政府、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我乡区位优势(人均5.8亩的土地对于发展种植洋芋、百合、药材、油料等极其有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已初见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洋芋种植(今年达到1.5万亩)百合1200亩,药材1000亩,油料6000亩,群众已由过去的政府命令变为今天的自觉行为。另外,整村推进项目在我乡两个村已得到实施,对于发展舍饲养羊等产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扎实工作,使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好的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但是,与其它乡镇、地区相比,我们还很落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相信在乡政府、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工作,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历史沿革:
1958年4月,和平、新庄2乡合并为上花岔乡。
1961年5月,改上花岔公社。
1983年,改上花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