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中镇

联合创作 · 2023-09-28 10:25

地名由来:甸中镇“甸中”彝语名“迭足”,意为平地中间。因地处三乡河河谷小坝子的中段得名。

甸中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临时人民政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89.4平方公里。所辖11个村委会,19000多人口,共有汉、彝、哈等8个民族。该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年平均气温17.2℃,干湿分明。山乡河纵惯南北,蜿蜒曲折的河道把30公里长线的平地分隔成一个个坝子,使其成为了峨山县水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农业主产区。加之该镇东与红塔区洛河乡接壤,东北与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相连,西北与易门县十街乡毗邻,西面及西北面分别与本县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和岔河乡交界。易峨公路穿镇而过。使甸中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成为峨山唯一具备“依托农业、繁荣商贸”这良好条件的一个乡镇。

改革开发二十多年来,甸中镇历届党委、政府积极领会党在农村的政策,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团结协作,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在逐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着手进行集镇城市化建设,1995年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35千伏的输变电站,又在1998年底投资40万元改造了城区老化供电线路,保证了全镇用电的充足供给;1994年至今先后三次共投资418万元实施了自来水工程,使城镇供水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1995年投资278万元建盖了当时全县最大的农贸市场,促进了甸中商贸的发展;近几年内,镇广播站投资近百万元先后开通了电视传输的电缆、光缆线路,使目前的电视接收频道达到了33个;电信部门也开通了139、130移动电话台,甸中的通讯条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1999年至今,镇上还投资200多万元铺设了长500、宽25米的商贸大街,先后两次投产70多万元改造了城区老街道;近来年,个体私人老板又投资千余万元建成了具有一定档次的春漫山庄,娱乐及饮食服务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除此而外,镇上还具有软硬件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各一所,医疗卫生条件在全县也屈指可数,集镇上还具有可容纳近千人的影剧院一个,可供几百人活动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正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效应。总之,甸中集镇城市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种基础功能条件也已具备。正因如此,甸中集镇建设已被市上列为全市24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小康镇的验收也得到了顺利通过,市级文明集镇创建活动也正在这里展开。甸中,已驶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历史沿革:

甸中镇境域原名筇川。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筇川县,隶嶍峨州。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降为乡,隶嶍峨县。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筇川头、筇川中、筇川尾3乡地,后改称为甸头乡、甸中乡、甸尾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区设乡为第三区的甸中镇和会川、灵湫、文兴3乡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区并乡,即筇川镇、文兴乡和太和乡,辖一镇二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筇川镇改名甸中镇。

民国三十八(1949年)7月,成立甸三区,辖甸中镇、文兴乡和太和乡。

1950年,甸三区改名第二区。

1958年,成立中公社。

1962年,称甸中区。

1963年,改称第二区。

1969年,改第二区为甸中公社。

1983年,改称甸中镇。

1984年初,改设甸中区。

1988年,改称甸中镇。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