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洲街道小洲社区
小洲村
小洲村
小洲村
小洲村
小洲村
2021年11月,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确定小洲社区为广州市2021年绿色社区。
2013年8月,小洲社区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1年,农业部推荐小洲社区为2010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小洲社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小洲村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小洲村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小洲村,就好像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如今的小洲村,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传统的东西仍然得到传承。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先辈们为小洲村创造了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劳作的理想家园。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是与村中的传统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古道古桥,小洲最让人瞩目的是它的古建筑蚝壳屋。小洲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下3间,主要因为屋主举家外迁等原因才得以保留。小洲的祖辈村民们因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
2交通编辑公交45路小洲总站下车往前直行,252路小洲村站下车往前直行。可于五羊新村换乘45或252路,可于珠影换乘252路。
45路:广州火车东站总站-林和西路-体育中心东门-体育东路-天河邮局-冼村路北-猎德-双塔路-赤岗-江海大道中-大塘-龙潭村-龙潭村牌坊-新滘南路-石榴岗(华洲路)-玩具厂-老鼠岗-镇泰公司-土华-榕树头-小洲(总站)
252路:天河客运站总站-银河园-武警医院-燕塘企业-省军区-军体院-白云区医院-广州体院-广州大道中-南方报社-五羊新村-客村立交-珠影-赤岗东-赤岗-江海大道中-军医学校-台涌-龙潭-新滘南路-石榴岗(华洲路)-玩具厂-老鼠岗-镇泰公司-土华-榕树头-小洲-小洲村-小洲村口-瀛洲生态公园-外环西路(北亭广场)总站
还有比较快捷的方法:
1.可以乘坐BRT25(天河体育中心向乘坐岗顶方向)坐到广大生活区,转35、565、310到瀛洲生态公园下车,全程估计40分钟可以到达。
2.乘坐地铁,在“大学城南站D出口”出,乘坐86路到瀛洲生态公园下车。
3.还有番禺310;文德路35;一德东86;佛山穗盐路565.
小洲人民礼堂
走进瀛洲牌坊进村,迎面而来的就是小洲人民礼堂,这黄色外墙的建筑是小洲村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外墙是黄色的,正上方写住小洲人民礼堂几个大字,从外面看真是颇有以前时期的感觉。里面比较空旷,很多时
瀛洲生态公园
瀛洲生态公园位于海珠区辖内(南洲路以东),被人们喻为广州市的“南肺”。公园总面积142公顷,公园依傍珠江南航道,连接华南快速干线。公园范围内河涌纵横交错,蟛蜞洞穴星罗棋布。盛产各种岭南名果,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小洲社区附近有小洲人民礼堂、瀛洲生态公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公园)、广州塔旅游区、中山大学、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老火靓汤、脆皮烧鹅、广绣、雷州羊肉火锅、酥皮鸡蛋挞、广州玉雕等特产,有海幢寺传说、洪圣诞、妈祖信俗(龙潭村天后诞)、海珠咸水歌、广式腊味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