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集镇

联合创作 · 2023-09-16 04:05

地名由来:宋代,白集居住姓陈、魏、赵数户人家,陈是一实户,而乐施好善,当时称之为百善集。后来陈家因失火家庭败落,逐渐人口绝户,后改为白集。自1938年国民党扒开黄河花园口,河水泛滥成灾,原比较热闹的集镇白庄,因遭水淹被迫搬到白集,白集从此变成了物资贸易经商非常热闹和兴旺的集镇。

白集镇是沈丘县的北大门,位于沈丘、郸城、淮阳三县结合部,素有“鸡鸣听三县”之称。全镇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可耕地60000亩;辖38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63580人。域内水利资源丰富。蔡河等4条主要河沟全长32.3公里;支流37条,长68公里;水域总面积5600亩。有桥、闸、涵577座,机井815眼;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旱涝保收田3万亩。

白集镇公路交通发达。省道商(丘)临(泉)公路南北穿境9.35公里;二线路淮阳县鲁台至白集、白集至刘湾横贯东西,与商临路构成大“十”字交通骨干框架;县乡公路3条,长12公里;围镇环城公路全长5公里。境内主干道78条,长120公里,为近二年村村通油路主体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白集镇经济发展步伐较快。始于七、八十年代的工业生产曾闻名省内外,劳保手套、皮革制品,筛网罗底享誉全国,远销英、法等西欧国家劳保手套400多万双。《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及河南卫视等媒体,先后多次宣传报道。目前,劳保手套发展到3个专业村,1200个加工户;皮革制品加工户135个;筛网罗底加工辐射4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织机1300多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全镇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出现铁艺铸造、木材加工、脱水蔬菜、板纸、无尘纸、砂轮、建材等工业项目600多家。200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全镇农业正向现代化、产业化快速推进。2002年种植优质小麦4万亩,高产优质杂粮3.5万亩,各种时鲜蔬菜6000亩,黄花菜、日本无铃山药4000亩,西瓜甜瓜2000亩,优质小杂果1500亩。种植业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已形成以优质小麦为主,以小杂粮为重点,以瓜果蔬菜为主攻方向的三大特色产业。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大力消化秸杆资源,兴建规模肉牛场3个,槐山羊养殖场2个,以此带动千家万户上总量,使畜牧业规模养殖成为全镇农业产业化新的亮点。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淮阳管辖。

1951年将淮阳县鲁台区,白集及其西北14个乡,划归沈丘11区,区政府设在白集乡。

1955年撤销11区。

1956年1月设刘楼中心乡,8月撤销中心乡,设白集、小辛营、王浩庄乡。

1958年9月白集撤乡建社,成立白集人民公社,10月白集改为沈丘县人民政府白集管理区。

1959年白集管理区复为白集人民公社。

1961年改称白集区,北杨集部分村划归白集。

1965年复称白集人民公社,有24个大队划归北郊人民公社。

1975年卞路口人民公社成立,白集9个大队划归卞路口人民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88年撤销白集乡,设立白集镇至今。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