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澜镇

联合创作 · 2023-09-28 10:12

地名由来:布依族语称“把兰”,汉语译“板栏”。该村有坝木河常因山洪暴发狂澜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得以治理。1953年建乡,取力挽狂澜之意,将“板栏”取名“挽澜”得名。

挽澜乡位于贞丰县城西南部,黔西南州龙头大山东麓,距县城约12公里,是一个汉、布依、苗多民族聚居乡,政府驻地在坝木村,国土面积9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万亩,荒地面积9.87万亩,林地2.94万亩,草地2.14万亩,岩溶面积6150亩),全乡辖12个行政村,65个村民组,有3510余户,1.58万人。2003年财政收入1000余万元,人均占有粮480公斤,人均纯收入1490元。

挽澜乡位于地球东径105°29′—105°36′,北纬25°21′—25°25′之间,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水1293.2毫米,年均气温17.3℃,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条件与自然条件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河沟纵横,水资源较丰富,有万亩连片的良田和山地。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生姜、花生、红薯、洋芋、草莓、苡仁米、辣椒、蔬菜等作物;山地适宜种植梨树、桃子、李子、橙子、桔子、花椒、金银花、黄柏、杜仲、猕猴桃、杉树、漆树、椿树、泡桐、松树、天麻、牧草等水果药材及经济林木。

挽澜乡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目前探明的有:煤炭、陶土、水泥生产原料、耐火砂、页岩砖生产原料、石英砂等。煤炭储量达1.7亿吨,陶土储量1亿多吨,水泥、页岩砖生产原料难以计数。地形地貌独特,形成板栏结构,旅游观光资源繁多,景观奇特,风格独异。有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窑上陶艺生产线”、“挽澜河风光”、“十里红枫长廊”、“万顷稻香”、“纳绕温泉”等景区。挽澜是一块宜农、牧、药、果、工矿开发、旅游观光的宝地。

2002年挽澜乡已实现水、电、路、广播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形成一个交通便捷、信息灵通、能源充裕、资源丰富的乡。主要支柱产业有:以洋芋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业、煤炭产业、旅游业三大产业。第三产业正在兴起。

挽澜乡有浓郁的布依族、苗族风情,特别善舞狮和唱花灯戏。各种礼节程序富有观赏性,使人回味无穷。从产业和资源、人文等定位,挽澜乡是一个资源大乡,是贵州“陶都”,是贞丰“世外桃源”,是一个“狮灯之乡”。".

历史沿革:

清宣统三年(1911年)前,属贞丰州上江三甲那山亭,下辖把兰上、把兰中、把兰下三个半亭及坝木、纳坎2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贞丰县第一区(琅谷),置板兰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仍隶贞丰县第一区,置花碗窑联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时范乡。

1950年5月,改名板兰乡。

1953年7月,属第五区(连环),改名挽澜乡。

1956年12月,属连环区,乡名不变。

1958年12月,属兴仁县贞丰上游公社。

1959年8月,恢复贞丰县,属城关公社,称挽澜管理区。

1961年8月,属城关区,改挽澜公社。

1965年11月,属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1984年7月,复名挽澜乡。

1991年9月,纳歪村并入连环乡,者塘乡者塘、店子2村并入置挽澜乡。

2015年12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0号批准同意撤销挽澜乡建制,设置挽澜镇。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