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罗镇

联合创作 · 2023-09-15 12:50

地名由来:因建村者为窦、罗二姓而得名古代叫芦芽。1949年,豆罗镇境域属忻县第四区;1984年9月,由豆罗公社改为豆罗镇。

2014年7月,豆罗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豆罗镇位于五峰山下,牧马河畔,素有忻州市“南大门”之称。南与省会太原市阳曲县接壤,北接兰村乡,东靠系舟山,西邻庄磨镇,距太原60公里,距忻州市区14公里。全镇区域面积134平方公里,原辖30个行政村,“并村简干”后为20个行政村,人口8906户20355人。

豆罗镇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以传统的大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辖区内资源丰富,牧马河由西向东穿越全镇,流经10个村庄,全长18.5公里,另有荫洛河、葫芦河等河道沟壑纵横,地下水储量较丰富,牧马河两岸蕴藏着丰富的“豆砂”,东南部的五峰山脉贮存有大量的青石,气候凉爽,空气新鲜,土层丰厚,具有发展林果业的优越条件,多年来逐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产业,林果业为支柱产业,建材工业为主导产业,交通运输为新兴产业的四大产业结构。

豆罗镇政府坐落于新堡村,距108国道1公里。豆罗新旧两条集镇街共长3公里,是整个豆罗镇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集镇中心地带卫生院、中小学、邮电所、供销社、信用社、粮站、市场监督管理所、法庭、土地所、派出所、火车站、超市等公共设施齐全。境内108国道公路、二广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豆付公路、东环高速公路、大西客运专线,纵横穿越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多年来带动全镇客运、货运蓬勃发展,运输车辆已经发展到400辆左右,以此形成的交通运输业,带动30余家汽配维修门市,辐射到150余家餐饮、住宿、烟酒副食、货运快递、家具建材门市,形成一定规模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条,第三产业收入超过亿元,服务业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走向,已经成为推动豆罗经济的重要部分。

【园区建设】豆罗镇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和产业优化,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建材园区,坚持一手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服务质量提升,夯实基础平台、促进企业发展。我镇建材工业园区长鑫冶金有限公司(原奥菲特矿业有限公司)、洁晋发电厂、山西腾业钢结构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后劲十足,泰山石膏(忻州)有限公司年产3500万㎡纸面石膏板项目扎实推进,引进了苏鑫家具厂年加工3000套木门及1000套家具和新建沥青搅拌站两个自主招商项目,五个石料厂、一个砖厂等重点企业进展顺利。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为我镇经济稳中求进提供了坚强的发展后劲。

【“三农”工作】豆罗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全面贯彻省、市、区各项惠农政策,坚定不移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抓实学习培训。按上级部署要求,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项目,顺利完成发放补助配方肥(规格:25:13:10,50kg)1830袋和有机肥(50kg/袋)1830袋。

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推进张杂谷种植,完成发放张杂谷10号谷种750kg,采用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在豆罗镇辖区推广1373亩,发放渗水膜5492kg。

【人居环境整治】精心谋划,科学统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了拆除违建、垃圾清理、卫生保洁、美化绿化等-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4870吨、村内沟渠垃圾和淤渣13100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80吨、残垣断壁3935处,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按照时间节点0完成了整治任务,同时各村建立了卫生保洁、垃圾清运长效机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

忻州寿圣寺

寿圣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白石村内。坐北向南,东西32米,南北85米,面积272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建加修。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和配殿。大雄

韩沟墓葬

韩沟墓葬,位于忻府区豆罗镇韩沟村西500米处。墓地坐北向南,东西10米,南北20米。封土堆直径3米,高0.5米。传说墓主人为韩献子,名厥,春秋时晋国司马,参与晋景公对楚、齐作战有功,晋置六卿

忻州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东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为清代遗构。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

忻府向阳遗址

向阳遗址,位于忻府区豆罗镇向阳村东约500米的牧马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200米,南北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未调查发掘。文化层堆积厚0.5~2.5米。采集有夹砂灰褐陶、

牧马河窄轨铁路桥桥址

牧马河窄轨铁路桥桥址,位于忻府区豆罗镇豆罗村西公路桥与同蒲铁路桥之间。1920年,山西督军阎锡山统治时期建筑,用于运输,特点是轨距小于正常铁轨,称为窄轨或小轨铁路。现仅存当时修建的铁路桥桥墩

麻会城址

麻会城址,位于忻府区豆罗镇麻会村北。坐南向北,东西长100米、南北宽20米。始建于汉代,今存残段为汉代遗存。遗存长100米,底宽为20米,残高9米,由夯土构筑而成,夯土层厚0.08~0.22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