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岘镇

联合创作 · 2023-09-28 11:56

地名由来:因境内北二里处有一崾岘夯筑土桥通行,取吉祥之意,故得名吉岘。

2023年3月,吉岘镇被授予甘肃省第十六批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吉岘,曾称“集贤”镇,亦称吉。因乡北二里处筑有一土岘,故称吉岘。

吉岘乡位于合水县南部,距县城10公里,素有合水“南大门”之称。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582户14978人,土地面积7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726亩,林地面积60727.2亩,森林覆盖率54%,地形以塬为主,山、川兼有,农业基础相对较好,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谷等。

吉岘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结庐居住,繁衍生息,以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土层,书写了古老的人文历史。苍桑岁月,涌现了诸多仁人志士,孕育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遍及全乡的刺绣、剪纸、纸扎、绘画等民间艺术记录了吉岘文化创新的历史。

吉岘交通便利。国道211线、西合公路纵穿南北,罗段公路横贯东西,是甜罗高速公路的过境段,村组柏油路、水泥路交错成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邮政、电信通讯业发展迅速,自来水、节能电覆盖全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商贸交流日异活跃。郝家庄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望宁堡小区开发、铁李川等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

吉岘资源丰富。丑家川、九顷湾水丰草茂,肥沃的土地孕育出千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山区5000亩人工优质牧草为养殖业提供了物质保障,生猪等养殖业初具规模;境内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已打油井20口,开采业日益发展。苹果、蔬菜品质优良,区域特色日趋明显,已成为两大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辖区内建有贮藏能力2万吨的果蔬气调库。

吉岘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乡现有农村低保749户2435人;8298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率99%;参加医疗保险13765人、参合率98%。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册明、一折通”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低保等各类惠农资金;全乡共有九年制学校1所,3个村教学点,完小2个,人乡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所、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100%;8个村37个自然村现农民文化广场4个,安装各类健身器材26台件。

企业建办。近年来,我乡严格按照市县“大招商、招大商”和“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工作要求,充分依托全乡苹果、蔬菜和畜禽三大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前来我乡投资项目、建办企业、共谋发展。去今两年成功招商4家,建成了瑞星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合水县永佳牧业科技饲料有限公司、合水县旭晟源果蔬有限公司和星鑫农贸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建成了规模较大的砖瓦建材企业3家。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迅速发展这一主题,以“两争”(争项目、争资金)“两抓”(抓蔬菜产业、抓苹果产业)、“两突破”(在小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为总抓手,全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三大强乡富民目标,带领全乡人民立足乡情,创新举措,超前谋划,真抓实干,使全乡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属宁州。

民国元年(1912年),属宁县南义镇。

陕甘宁边区时,属合水县西华池区(第二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国民党占领后,划归宁县。

1949年,划归合水县,为吉岘乡。

1958年10月,并入西华池乡,随即西华池乡改为卫星公社,属之;同年底,撤销合水县,划归宁县。

1961年7月,析置吉岘公社。

1961年12月,复归合水县,仍为吉岘公社。

1983年4月,改吉岘乡。

2019年,吉岘乡撤乡建镇。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