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市镇
地名由来:樟市镇原名樟树潭,因原街旧址(今址斜对案江屋)的溪边有棵大樟树,下面有个深潭而得名。清末时旧址被洪水冲毁,迁至现街址,逐步形成贸易集市中心,故名樟市。
2022年1月,樟市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广东省卫生城镇。
2020年8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二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樟市镇榜上有名(水稻)。
一、概况:
地理位置:樟市镇地处曲江县西南端,距县城马坝约30公里,东临北江与乌石、大坑口隔河相望,南邻英德市沙口镇,西联罗坑镇,北接白土镇,总面积约204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樟市镇的地形西高东低,三面环山,樟市河贯穿全镇流入北江,镇内贮存着丰富的铁、铜、铅锌、银、瓷土等矿产资源,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森林面积约220000亩。
人口民族:到二00二年底,全镇总人口28015人,非农业人口3013人,农业人口25002人;境内居住着汉瑶两个民族,其中瑶族480人。
城镇建设状况:樟市镇辖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城镇面积约0.8平方公里,设施完善,商贸繁荣。城区道路有樟市东路、南路、上新村路及新公路总长6.4公里,城区绿化面积约1000平方米。
交通通讯情况:樟市镇交通十分发达,水路有北江河通航,陆路有二级水泥公路直通县城马坝,隔河相望有京广铁路,境内公路总长达200公里,镇通各村公路已大部份实现硬底化。通讯方面:全镇已开通程控电话1800门,可直拨全国及世界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镇,用户达4500余户。
气候土壤状况:樟市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湿热和干冷季,夏天温差较大,春夏天气温高、热量足、雨量丰;春天多连绵阴雨;秋冬气候干燥,气温下降,降雨稀少。
樟市土壤基本上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和潜育型水稻土亚类两种。地形开阔,地势平坦,阳光水利较好,耕层、土层深厚,肥力高,适种性广,适宜种植多种作物,素有粤北“第一平原”和“粤北粮仓”之称。
文化状况:樟市镇有中学2所,小学15所,幼儿园一所,在校学生439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镇内有多功能文化楼一栋,乡村文化室25间,影剧院一座;医疗保健设施有中心卫生院1间,乡村卫生站12个。
二、经济发展状况:
二00三年,樟市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7亿元:社会总产值2.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53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816元。
拱桥岭遗址
拱桥岭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樟市村委拱桥岭村北面的山丘。年代为商周。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经试掘,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发现有柱洞、灰坑遗迹。陶器多为泥质陶,可辨器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一区属地。
1950年2月,脱离一区,成立第六区。
1955年6月,改称樟市区,罗坑、白沙均属樟市区管辖。
1957年,改区称乡。
1958年10月,成立樟市公社。
1967年11月,划出白沙归白土公社。
1974年,又划出罗坑公社。
1977年11月,划出界滩大队归白沙公社管辖。
1983年11月,改社为区。
1986年12月,撤区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