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校镇
地名由来:相传先民由中原长安南迁至此,取长安之“长”字及流经居住地的校溪之“校”字而得名。
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长校镇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长校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长校镇位于福建省清流县之南,地处闽西北交通要冲,东邻本县邓家、灵地,西与龙岩长汀接壤,南接古雕版印刷之乡连城四堡,北毗本县里田。行政区域面积141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2821人,是清流县的农业大镇,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镇。集镇距清流县城46公里,距国家“四A”级旅游风景区连城冠豸山32公里,省道建文线穿越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业服务活跃,是三明市与龙岩市结合部 的重要边贸古镇。
长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2′55″,北纬:25°57′,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无霜期229— 274天,年平均降雨量1770毫米。集镇所在地海拔401米,境内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山脉连绵,是典型的内陆山区。现有土地面积17.18万亩,林业用地14.4万亩,其中有林地13.9万亩;耕地面积13980亩,人均1.09亩。境内复杂的地貌和悬殊的海拔形成了明显多样的小气候,河谷、山间、盆地和山地气候差别显著,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长校镇历史悠久。自唐武年间,中原汉人经过不断辗转,择居此地肇基立业,繁衍生息,历经千年,串缀成客家文化的华彩珠链,同时也形成了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客家风情。境内山清水碧,景色宜人,有创建于唐代的瑀公庙、千年古杉和拥有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并被列入客家旅游专线景点的佛教旅游圣地—灵台山风景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绮旎,是集旅游观光、休闲朝圣和经商办厂的理想地。
近年来,长校镇紧紧围绕围绕“抓基础、强服务、增活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和新经济亮点的培育。形成了“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热情服务、奋发有为”的长校精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镇10个行政已有9个村通水泥公路,境内拥有装机5000千瓦时的县属竹青背发电厂和装机分别为300千瓦时、445千瓦时的镇属岗背、沙坪两个小电站,并均已与省网110KV变电站联网,电力资源充足。程控电话、移动电话、闭路电视网覆盖全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较为发达。集镇所在地建有日供水2880吨的优质自来水厂,全镇90%的村也已通上自来水。同时,公民道德、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稳定,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不断宽松,有力推动了全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长校村李洪养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长校村李洪养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主村南门头。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
长校村李岳亮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长校村李岳亮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主村靠长校学校的小河旁。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
灵台山
灵台山景区由长潭河所围绕着,沿河两岸悬崖峭壁、翠竹青松,景色宜人。灵台山形似观音坐莲,山上有始建于元末的福源寺,明朝的翠峰寺,以及圆通寺、醉峰寺。是闽西北最具规模的寺庙群。清早山顶有云海景观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祠堂。1931年1月,闽西红12军101团进入清流西南的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期间,红军一部进驻下谢,宣传、发动群众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南门头。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
留坑村李德炳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留坑村李德炳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嶂下小组五号李德炳、童春花住宅。1931年1月,红12军34师101团从长汀马屋到长校一带开展工作,先后帮助建立了荷坑、茜坑、下谢、江坊、长
历史沿革:
宋时属折桂乡四堡团,辖16村。
元沿宋制。
明成化十七年(1481)称四堡里,辖16村。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1931年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
1945年属堡里乡长校保。
1950年属灵地区。
1951年属五区。
1956年4月属灵地区。
1958年撤区并乡设长校乡,同年10月改称长校公社。
1968年,成立长校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为长校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9月称长校乡。
1992年12月撤乡改称长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