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镇
地名由来: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席家大庄村得名。
大庄镇位于甘谷县东北部,海拔1800米,占地面积10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3785户19858人,共有耕地面积64550亩,果园面积3000多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药材为主,油料作物主要以胡麻、菜籽、油葵为主。2009年全乡人均纯收入2377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调结构、兴产业;修道路、夯基础;建市场、活商贸;抓劳务、促收入;重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思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乡农村农业及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乡党委、乡政府按照“项目支撑、一事一议、社会帮扶”的办法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级道路12.5公里,兴修通村公路50多公里,便民桥2座;机修梯田5000多亩;大庄街道及微波站小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使得成为甘谷、通渭、秦安三县交界处最大的集贸市场,年交易收入达650万元,2011年大庄异地搬迁项目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
二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子村,先后投入80万元,兴建14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42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大楼一栋;投入90万元衬彻灌溉渠道4000米,有效增加灌溉面积600亩;投入98万元,硬化村庄巷道3公里;投入3万元,栽植行道树3公里,大力开展“三清五改”,实现村庄环境美化、净化;投入90万元兴建养殖小区2处20栋,年存栏生猪1000多头,年创收入100多万元,发展苹果800亩,户均2.3亩;以培训“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共举办农民科技文化培训班12期1200人次。新农村建设正在我乡有条不紊的全面进行。
三是种养业进一步发展。先后建成大庄、城子、小河口养殖小区3处;小河口、城子千亩苹果园基地;松树岔、席家沟、碌碡滩千亩核桃园基地;苏家湾千亩油葵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协会+农户、小区+农户的发展模式,使种养业已成为全乡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五好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为目标,通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建设阵地、凝聚人心;加强监督、廉洁执政”,充分发挥党委龙头带动作用和村级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使我乡农村经济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大病医疗救助应补尽补,群众新农合参加人数达95%以上,农村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彻底改善;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450户,建成市级文明村一个,县级文明村6个,2010年我乡被评为“无毒乡镇”,同时兴建综合性文化站一栋,农家书屋4座,实现了农民读书的愿望,全乡呈现出一派团结和谐气象。
历史沿革: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设九泉里(今席家大庄村)。
民国五年(1916年),撤里设区,通渭县辖5区56村,设大庄村。
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村设镇,通渭县辖6区25镇,设大庄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撤区制,通渭县辖14镇(乡),设大庄镇。
1949年11月,设大庄乡。
1950年秋,大庄乡和安远区划归甘谷县管辖。
1951年3月,大庄乡归安远区管辖。
1952年6月,大庄乡归西坪区管辖。
1952年12月,大庄乡拆分为大庄乡、傅家河乡、大滩子乡。
1953年12月,拆分后的大庄乡再次拆分为大庄乡、席家局乡。
1955年11月,傅家河乡并入大庄乡。
1956年8月,撤西坪区,大庄乡,席家局乡合并为大庄乡,归安远区管辖。
1957年6月,偏远地区新设西坪区,大庄乡归西坪区管辖。
1958年4月,撤区制,撤西坪区设西坪乡;大庄乡、城子乡、莲花台乡合并为大庄乡。
1958年9月,撤乡镇,设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大庄乡、西坪乡合并为大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58年12月,甘谷县、武山县、漳县三县合并,撤销甘谷县建制,大庄公社并入金山公社,设金山公社大庄管区。
1961年12月,恢复甘谷县建制,同时恢复大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制。
1962年1月,成立大庄区工委,辖大庄、席家局、后川沟、燕珍、西坪五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6月增辖城子、马家河两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10月,撤大庄区工委,城子、席家局两个公社并入大庄公社,初步形成现大庄乡的格局。
1976年10月,大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大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大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大庄公社革命(管理)委员会。
1983年12月,改社为乡,恢复大庄乡人民政府建制。
2015年10月,撤大庄乡,设大庄镇。
撤乡改镇后,实行镇管村体制,其行政区域不变,政府驻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