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辛街道小官庄村

联合创作 · 2023-10-08 21:32

小官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6公里处。东北方是西田庄村,东为东田庄村,南邻里辛村,有一岭一河之隔,西南方是潘家庄村,正西与辛庄镇涝坡村接壤,北邻辛庄镇大官庄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320户,总人口为1046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为1789亩,其中近一半为山岭薄地,水浇地较少。

小官庄村,民国初年属第四区(即颜庄区);1950年属第七区;1958年3月,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属郑王庄人民公社;1959年2月属颜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小官庄属颜庄办事处郑王庄乡;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后,小官庄属里辛乡;1992年10月莱芜晋升地级市,小官庄属钢城区里辛乡;1995年10月,里辛由乡改镇,小官庄属钢城区里辛镇管辖。

解放前,小官庄村土地脊薄,大部分好地被几家富户占有。老百姓多以种地瓜为生。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活:“小官庄掀锅,地瓜气。”为了糊口,青壮年劳力有的扛活,有的到外地赶脚,挑“八股绳。”1942年大旱,禾收无几,不少人外出讨饭。

解放后,农民生活逐步改善。通过修水库、打机井、建渡槽、挖渠道,使95%以上的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几万斤,成为里辛镇纳粮大户。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小官庄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上,由原来的以地瓜为主,变成以小麦为主。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瓦房,有的农户还盖上了前后出厦的二层小楼,房屋样式不断更新,标准不断提高。现在,小官庄人不再单纯种地,干企业、做买卖、搞养殖、种蔬菜,啥挣钱干啥。农民手里有了钱,家家户户有存款,电视已普及,60多户安装了电话。小青年买了摩托车、手机,50多户农民购置了农用三轮车、农用汽车、面包出租车,小官庄人民正在迈入殷实富裕的小康生活。

解放前,小官庄的教育形式为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利用民宅办起了小学,但学生入学率低,教学质量不高。1984年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校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学生入学率年年都是100%,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镇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4年顺利通过省“双基”验收。1998年与潘家庄合班并校。在发展普教的同时,还注重发展成人教育。建国初期,村里识字的少,1953年办起了以扫盲为主的农民业余学校。1992年成为无盲村后,村里又成立了科技培训班,组织农民学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技术,推动了农业发展。现在小官庄有养殖大户6户,大棚蔬菜种植10多户。地膜覆盖花生、棉花、生姜、大蒜200多亩,农机修理不出村。幼儿教育也不落后,全村3-5岁幼儿全部入园,分大、中、小三个班,有专门的教室、办公室,有宽敞的活动场所,还配备了玩具。

1953年,几名爱好文艺的青年,利用在农民业余学校学习时间,自编自演了一些小节目。起初只在学校里演,以后就演给村民看,深受村民的欢迎。1960年,农民业余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利用空闲时间开荒种地)有了一些收入,在村领导的支持下,买来一些简单的乐器,自制了部分道具,从村民中借来服饰,正式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人数由原来的几人发展到十几人,仍利用晚上时间自编、自排、自演产节目,内容以反映社会进步、歌颂好人好事、尊老爱幼等为主。形式有歌曲、小品、快书等。每年春节后,都演出几个晚上。还多次参加颜庄公社、莱芜县文艺汇演,受到表彰奖励。文革期间,宣传队再度扩大,人数发展到30多人,并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有队长、导演、指挥、乐队、演员、后勤供应等。还增添打击器、二胡、板胡、三弦、小号、捧笙、唢呐等不少乐器,服饰、道具基本配齐。演出形式不仅有歌曲、小品、快书、相声、双簧,还能演出戏剧。如《三世仇》、《墙头记》,大型样板戏《红灯记》、《白毛女》等。曲调既像豫剧,又有山东梆子的味道,有人风趣地称为“小官庄梆子”。演出范围逐步扩大,由原来的本村扩大到邻村、邻公社,还曾到沂源县演出多日。

现在的小官庄村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2002年,全村已有200多户被评为“精神文明户”,小官庄村也多次被评为镇级“文明村”和区级“文明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小官庄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