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囫囵镇

联合创作 · 2023-09-15 10:24

地名由来:因驻地在大囫囵村而得名。据说在清代雍正年间,一个将军为雍正皇帝选择陵地,经过这里,发现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盛,风光秀丽。将军后来辞官,对这里心心念念,于是在这里圈地500多亩。“囫囵”在蒙语中意思是石头砌成的围墙,用于圈养牲畜。因这里圈地面积很大,所以就叫“大囫囵”了。

大囫囵镇位于张北县城东北部55公里处,北邻沽源,东接崇礼,西与白庙滩乡和二台镇接壤,北与察北管理区和三号乡为邻。镇东部为山区,中西部为丘陵、平原,平均海拔在1600米与1900米之间,平均气温比县城低2度左右。全镇现有耕地面积5947.33公顷,林地9333.33公顷,草地10000公顷。全镇总面积277.8平方千米,下辖22个行政村,总户数7727户,总人口18237人,农业人口16440人,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198人。12个贫困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296户,424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镇人口比例为23.3%。2018年退出信杆道1个村,2018年脱贫人口641户917人,还有383户,704人未脱贫,未贫困人口占建档立卡总人数16.57%,全镇总人口3.86%。全镇党支部2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2个,全镇共有党员895人。

大囫囵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囫囵”得名,源于清雍正年间官居五品武将吴氏(人称吴统领)为雍正帝择陵地途经此地,发现此地土地肥沃,草木茂盛,风景优美,流连忘返。辞官后定居于此,圈地500多亩。蒙民用石头围墙圈养牲畜的区域统称"囫囵"(kúlüàn),因其圈地面积大,"大囫囵"由此得名。因大囫囵镇是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坑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我国重要的游击战区。

大囫囵镇物产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全镇现有耕地8.9万亩,林地约14万亩,草坡山、草滩约1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蔬菜、马铃薯、莜麦、亚麻、杂豆、小麦、青玉米、甜菜等。畜牧业以养殖奶牛、肉羊为主,奶牛存栏数量已达到9500头,镇域内现有规模奶牛养殖合作社6家,奶牛存栏7500余头。奶牛、蔬菜、马铃薯、杂粮杂豆是全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现已形成东部杂粮杂豆、西部蔬菜种植、西北奶牛养殖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镇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萤石、铁、铅锌、优质黄土等。镇域内现有大台沟砖厂1座、小麻尼萤石矿厂1座。

大囫囵镇交通优越,商贸物流繁荣。大囫囵镇历史上曾是古张库大道(大境门至内蒙贝子庙)的必经之地,张三线、大朝线现已贯通全境。先后完成了“北壕堑—万宝庄”农村道路7.5公里改建,“大朝线—小台沟”1.7公里水泥路的路基工程;完成了33.65 公里“村村通”道路养护工程。因大囫囵优越的地理位置,沽源、内蒙前来客商络绎不绝,形成了张北东北部重要的中心集镇,是张北县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大囫囵镇气候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大囫囵镇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春秋两季短暂,冷暖交替,变化频繁,夏季凉爽,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全镇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0%。坝头沿线林草丰茂,生态宜人,四周落叶松生长旺盛,林间各类动植物种类繁多,让人叹为观止。著名的阎片山军事旅游观光区、翠花宫千年老槐树、关公庙等名胜古迹坐落于我镇。依托草原天路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全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现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