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城镇南马村
南马村(Nán mǎ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部,由南马(Nán mǎ)、刘荆坡(Liú jīng pō)2个自然村组成。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42′05″,东经113º08′34″,海拔高度968米;总国土面积8804亩,其中耕地面积3982亩。该村东临黑土门村,南与东河村相接,西与高平市候庄村与平头村毗邻,北与北马村相望。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户数675户(其中非农户26户),总人口2467人。
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沿袭明代实行的里甲制,在乡24里中,南马村曰南马里(分南马东里,南马西里)。民国时期隶属附城区、南马编村管辖。陵川解放后,先后由附城区(三区)、南马乡、北马乡、附城公社、附城镇管辖。南马村历史悠久,在明朝时期为陵川主要集镇之一。村内“庵、馆、寺、院、阁”齐全,老辈人传说有千余户,市井繁华,为商贾云集之地。同时也是北上潞安府,南下河南的必经古道。据九峰山二仙庙明崇祯四年重修碑记“南马镇离县仅一舍,编民辐辏,诚巨镇也。”故本镇居民富庶,商贾往来,肩摩袂应,一时称盛矣。“南马”村名的由来,传说马鞍山系北面有一座九峰山,南马村座落于九峰山南麓,因此叫“南马”;相对九峰山北面隔河相望的村叫“北马”。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两村合称为“南北马”。
南马村为典型石质山区,地形呈现周围高而中间低盆地之势。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3.7℃,最高气温34.4℃。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只有极少年份超过800毫米。无霜期约为185天左右。南马村村域地貌形态属丘陵平地相向,气候温暖,光热资源丰富,自然降水较多,土地肥沃,为陵川主要产粮村之一。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其它作物为辅。近年来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由于采用科学种耕方式,产量大幅上升。2010年,粮食产量亩产平均600公斤。
南马村矿藏品种多,有煤炭、铁矿石、石灰岩、白矸、高铝矸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建起了砖瓦窑、小农场、手工业作坊;六十年代开办了煤窑,七十年代办起了印刷石、墨汁厂、耐火砖厂,成立了采铁矿专业队;八十年代开办了机砖厂、天花板厂、硫化厂;九十年代又开办炼铁厂,个体煤球、石灰、石料加工厂。这些村办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淘汰、倒闭,但是,为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马村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是县道“礼夺”公路,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先决条件。全村现在三轮车580辆,大卡车6辆,微型面包车7辆,小轿车5辆,大客车1辆。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马就成立了水利专业队,十余年修通一条从红土鱼到刘荆坡4公里水渠,并在中段修建了两个蓄水池,以供灌溉之用,后因水库水源岔流而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为了改变生活用水,又先后二次打机井,井深351米,水源充足,保障了全村生产生活用水。2010年,全民集资接通了台南水,修建蓄水池,户户安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南马村自古以来水质低劣的吃水历史。
南马群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是有名的戏剧之乡。旧社会村里的“公艺班”业余剧团就闻名于晋、陵、高三县。解放初期又成立了“朝群”业余剧团,自编了很多歌颂翻身解放的新戏,一般农历的大节日都要演出至少三天。“文革”中又排练了“样板戏”经常出村演出。改革开放后,南马剧团经常演出于晋、陵、高一带,最多年份达30多个台口。业余剧团一直到80年代后期戏剧进入低谷而消失。街头故事也是南马又一特色,旧社会南马以住宅区分为八个会进行管理,八个会都有固定的街头故事,每逢庙会时表演助威,“高跷、马装、扛装、十八隔音乐”经常出村表演,传承至今只有“十不隔”音乐舞蹈队参加县、市表演。“十不隔”于2006年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马自古就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1960年南马完小毕业班63人创过“满堂红”而闻名全县;1985年至1991年南马初中毕业班创过三次同类学校第一的好成绩。近几年,南马寄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多次名列全县前茅。改革开放以来,大中专毕业生130余人,研究生3人。
南马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那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护伤员、支前打胜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116人参军,9人因战至残,20人为革命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南马人民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以高速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养殖业和林业,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家家安上自来水、电话、,村里主要街巷铺上了水泥路,初步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十二·五”期间,南马人民将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铸新的辉煌。
自然村--刘荆坡
刘荆坡(Liú jīng pō)自然村,位于距南马村西2.5公里处。该村村名原为南马村的一个远地名。解放前,有2户人家从河南周县逃荒落居于此,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有21户,77口人,耕地240亩。人民公社时期该村属南马大队第三生产队管理,1984年后属南马村第三村民小组管理。现在该村居民大多数已迁居南马村,还剩5户9口人留居此生活。
自然景观--九峰山
九峰山(Jiǔ fēng shān),位于南马村之北,因其高度居南马九座山头之首而得名。海拔1012米,方圆约2平方公里。此山林业面积120亩,耕地面积160亩。山巅平坦处建有广化庵(二仙庙)佛爷殿。寺庙周围松柏环绕,微风时动,松涛声如天籁,极目远眺,崇山峻岭万象森列,大气磅礴,融大自然灵秀于一体,是理想的人间胜境。
人文景观--广化庵
广化庵(Gǔang huà ān),又名二仙庙,位于南马村九峰山巅,为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诸旧碣,该庙在唐宋时已建过小庙,规模不大。具现在规模创建于明嘉靖已未(1536年),重修于明天启三年(1624年),后佛像装于明崇祯四年(1632年),舞楼重修于清嘉庆十七年(1788年)。该庙为明清格局建筑,二进院,里院有正殿(二仙殿)三间,六进深,通檐用四柱,斗拱较大。正殿二侧配楼各二间。院东西二侧各建廓庐四间。中大门上五道殿三间,钟楼二间,大门侧各竖石碑3块。外院正南重建舞楼五间,现代建筑,东西山门彩色硫璃瓦顶。庙后建有三间佛爷殿,独围一小院。该庙20世纪70年代初,曾在此办过高中,修缮修复大部分为现代建筑格局。2002年—2006年,南马村村民集资四年对广化庵进行修复一新,装塑神像20余尊,室内粉饰壁画、神龛丹青焕然,金壁辉煌,庄严肃穆,院内松柏蔽日,古朴幽静,步履九峰,观光古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如入仙境。
“红土鱼”地名的传说
红土鱼(Hóng tǔ yú)是南马村东面1公里处的一片土地的古地名。位处马鞍山北麓,方圆有百余亩梯田,均为红土地,地内裂姜石较多。相传千年前,“红土鱼”这片土地的土质原先为黄土地,地名叫东岭坡。东岭坡中段路边有一块四亩多地块,地中有两个相距10米并列相对的鱼形土圪瘠,呈南北走向,长约8米,宽2米,高1.5米左右,土圪瘠上荆棘丛生,一直未敢有人动过。这块地是村里王姓人家的祖地,传到王大富这一代已800余年。王大富二十余岁,年青力壮,每到春耕秋耘,一到地中两个圪瘠耕作,经常损坏农具,早有铲除其之心。这一年秋耕,王大富扶犁过左边土圪瘠时又被裂姜石扯坏了铧,四家换上铧又二次扯损,下决心非铲平土圪瘠不可。秋耕结束后,王大富叫了二个年青人,拿上挖土工具,往地里去平整土圪瘠。先从左边土圪瘠下手刨,刨开后,发现裂姜石很多,他们刨呀,担呀,一连七天,左边的土圪瘠被铲平了。第八天一行三人带着工具又来到地里。放眼一望,全都傻了眼。一坡地全都变成了红色。被铲平的土圪瘠,正往上溢水。这时,恰巧一位姓董的阴阳先生路过,一见此景,大声疾呼:“年青人,谁让你们蛮干的?这地里的两个土圪瘠是一公一母两条神鱼,为南马村的主动脉,关系到村的兴衰,幸好你们只把一条公鱼铲平还剩下一条母鱼,若都挖完了,村里十年内人丁不得安生。你们看看,裂姜就是鱼骨,往上溢水是鱼在流血,周围的土地都被鱼血染红了。”王大富一听,立即向董先生求救,董先生指引他先去土地庙谢罪,然后又是带上供品来地里祭奠祈祷,此事才能终了。从此,这一百亩多地一直成为红土地,东岭坡地名也因此改成了“红土鱼”。地中右边的土圪瘠,再没人敢动过一镢一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才将土圪瘠铲平,使之变成了一块平坦完整的地。
南马村附近有王莽岭风景区、凤凰欢乐谷、棋子山、锡崖沟、黄围山、陵川龙岩寺等旅游景点,有陵川黑山羊、面羊、清炒野山菌、石头炒鸡蛋、党参炖土鸡、状元大烩菜等特产,有烂柯山的传说、陵川剪纸、韩式正骨术、山西民居砖雕、陵川布贴画、陵川纸龙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