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镇
地名由来:因政府驻地位于黄龙滩得名。关于黄龙滩,在当地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故事。相传有一年夏季,接二连三的暴雨导致堵河水猛涨,把黄龙淹得所剩无几。从堵河上游下来一条白友和一条黄龙,两条龙游经此地后雨停水退,白龙游走了,黄龙却被搁浅于此。水退后,黄龙搁浅处出现了一片沙洲,河水在此处划了一个弧形。因此,此地被当地人们称为黄龙滩。
2014年7月,黄龙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黄龙镇位于十堰城区西大门,西邻郧县,南接竹山,距市中心26千米,襄渝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汉水流域最大支流——堵河,宛若一条绿色飘带横亘境内,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之一的黄龙滩水库座落于此。黄龙镇是一座拥有着近三百年丰厚历史底韵的古镇,素有“小汉口”之美誉。全镇国土面积133平方千米,下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3万人,现有耕地330.67公顷。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303万元,农业收入2629万元,招商引资1126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430元。
近年来,黄龙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南水北调和黄龙滩水力电站二期扩建工程两大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改革活镇、农业稳镇、招商兴镇、科教强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思路,实施全方位开放,大跨度、立体型开发,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实现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82.73公顷,其中设施化栽培70公顷;蔬菜年产量1025万公斤,年上市量680万公斤。多种经营初具特色,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土鸡养殖、山羊饲养、三元杂交猪饲养逐渐形成规模。渔业养殖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迅速壮大。2003年三产业产值达到4511.66万元,其比重占到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18%,黄龙堵河漂流和库区旅游业收入超过80万元,接纳市内外游客3万人。集镇规模初步形成,区域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水、电、路”等方面建设取得成效。农网、城网改造用上了放心电、-电;国债改水工程后饮用上了洁净水、卫生水;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村级公路通车总里程60.5千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面达100%。
目前,黄龙镇正在组织实施中心镇发展规划,立足自身优势,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加快农业七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未来五年实现“四个翻番”,即镇区人物流、民营企业、财政税收、工农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一倍,尽快将黄龙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民富镇强、独具特色的十堰市城区西部中心城镇。
黄龙电厂(黄龙工业游区)
黄龙滩工业生态旅游园黄龙滩工业生态旅游区,国家3A级景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距市中心约三十公里,汉十高速公路、襄渝铁路均达十堰,316国道、209国道贯穿张湾全境,是一座以黄龙滩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年(1770),清政府在黄龙设立了巡检司,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郧县唯一的巡检司署所在地;清咸丰元年(1851),黄龙在现大峡枣园、肖家湾一带建镇;咸丰三年(1853),堵河发洪水,街道被冲毁,黄龙被迫迁至老店(今黄龙东湾);同治年间(1867)老店又被洪水淹没,自1867年后第三次修建街道于现址。
建街道于堵河、犟河交汇口,即今黄龙镇所在地;清同治九年(1870),设黄龙滩塘,有一员千总专管,外委、把总协防,光绪二十三年(1897),郧县增设河汛10处;十堰设花果汛、黄龙滩汛。
1948年成立黄龙区,隶属郧阳县管辖;1950年郧阳县共设15区,第九区为黄龙区;1958年初改为黄龙乡,1958年9月改为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6月改为黄龙区,下辖7个公社和1个区属镇;1967年12月黄龙区划归郧阳地区十堰办事处管辖;1971年1月成立黄龙公社;1980年9月划归花果街道;1984年5月划归花果区管辖;1986年7月大峡乡撤消,所辖区域划归黄龙镇管辖;1986年10月花果区撤消,黄龙镇划归张湾区管辖;2001年6月舒家乡撤消,所辖区域划归黄龙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