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避岙乡
地名由来:相传康王(宋高宗)从着衣亭逃难到此,为一少女相救脱险,因王避岙,明嘉靖《象山县志》作”王避岙“。又据民国《象山县志》载:乾隆己卯岁(1759),举人王乙山(名兆乾)有《秦碑诗序》云”予丁酉馆黄避岙,因里人旧传掘得残碑,镌有'秦时黄石公避迹'等字,因以命岙"。秦代所修县志作"黄避岙"。乡以黄避岙自然村得名。
2022年3月,黄避岙乡入选2022年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文旅特色型)。
2021年12月,黄避岙乡被命名为2021年浙江省卫生乡镇。
2019年12月,2019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名单公布,黄避岙乡榜上有名。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黄避岙乡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黄避岙乡地处县境北部,北离宁波80Km,南距县城18Km,三面环海,地域优越,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西北濒临象山港与奉化、鄞县隔港相望,南依西沪港与墙头、西周毗邻,东邻贤庠镇、大徐镇,乡政府驻地龙屿,龙屿至贤庠、茅洋、西泽的公路,均与盛宁线相接,渡口密布,水陆交通便利。
乡境属丘陵地貌,略呈三角形,面积43.6平方公里,辖55个自然村,设16个行政村,4628户,人口13736人,现有耕地11250亩,山林3500亩,海涂面积12300亩,浅海面积8290亩。农渔民人均收入5682元。2000年被省水产局命名为鲈鱼、黄鱼之乡,并于2002年通过市级生态示范乡验收。
乡以原驻地黄避岙村名而得,据嘉靖《象山县志》注载:传小康王(宋高宗)归朝,金兵一路追捕,康王从现涂茨毛湾登岸,落荒逃至此村,幸遇村姑施计相救,掩送康王北渡象山港安全脱险,得名黄避岙。 黄避岙历史悠久,春秋时即有居民生息,在乡境内存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黄大山北麓陈岙唐初青瓷龙窑,出土物器有碗、罐、盘、钵等,造型特点古朴、结实、耐用,属当时著名“越窑”之一;佛教史上护境禅寺,建于宋建隆两年,留有“赵构碑”,上刻有“如无神灵神福慧,何能指示寡人脱险;未知这福院何朝遗迹,今日观护镜寺重头”四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确立“以农为本、工业强乡、特色兴业、科教兴乡、生态立乡”的发展战略,全乡经济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经济以塑胶、油毡瓦、水泥、石料及其制品为主的建材系列企业为主。
物产丰富,是水产、水果的主要产区,形成了红(杨梅)、黄(梨头)、蓝(水产品)、白(茭白)、绿(茶叶)等“五色”主导产业,建成西沪港、象山港海水网箱养殖基地,永丰塘、甲屿塘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大林谢家林果业五大基地,高墩洋生态有机茶基地和龙屿茭白种植五大基地,涌现了一批优质名牌农产品,如“嵩雾”有机茶、“玉茭”茭白、萃冠82梨头等等,利用丰富的海资源形成了规模养殖,主要有传统网箱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形成集养殖、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养殖产业链,养殖品种多、种类全,有大黄鱼、鲈鱼、对虾、青蟹、蛏子及石斑鱼、黑鲷等珍贵品种和大通水产品。
宋高宗(1107年-1187年),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 赵构详细信息++
历史沿革:
宋属游仙乡鸭屿保。
明属游仙乡二十二、二十三都。
清时,鸭屿、白屿等西沪港沿岸诸村属政实乡二十二都,余为游仙乡十六都。
宣统二年(1910)属盘安乡。
1929年为黄安、龙安、军安、林安4乡,1934年并为奠安、林安2乡,1938年合为奠安乡,1947年属东港乡。
解放后属大徐区,1951年析建黄避岙、龙屿、大林3乡。
1956年合为黄避岙乡。
1958年9月析为黄避岙、龙屿2大队,属岑晁公社,1959年11月称管理区。
1961年10月合为黄避岙公社,属大徐区。
1983年撤社建乡。
1992年5月,撤区后直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