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桑镇通义村
地名由来:原名旃(zhan,好客)村,清易今名。
2020年8月,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通义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2019年6月,通义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通义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义村位于阳城县城南部,白桑乡的最西边缘。距阳城县城七公里,白桑乡政府四公里。北与白桑淇内村凤城镇南底村和牛抵虎庄搭界、南与蟒河镇为邻,西抵河北镇南梁村和北梁村、东至白桑乡吕河村。
二、历史沿革
通义村历史上叫旃(zhe)村。古时候,我村南岭山大坡广,草木茂盛,十分利于放牧牛羊,家家户户以种地牧养为业。加工羊毛的擀毡房,遍布全村,生产的羊毛毡又非常好,故被称为“旃”村。
旃村地下煤炭资源、铁矿资源和矸矿资源丰富,随着地下资源被逐步开发,产煤业冶炼业也日渐兴盛,渐渐取代了牧养擀毡业。
煤炭、冶炼业的兴盛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当时旃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村南大庙香火鼎盛,庙会每月一次,吸引了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各地商户纷纷云集,已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商业贸易中心。清朝末年,县衙将旃村改名为“通义都里”“都里”即意是受县衙直接管辖的村。
解放后,旃村正式改名为通义村,八十年代被授予晋东南地区“村业生产先进村”。
三、基本情况
我村共有六个村民组,665户、1760口人,2651亩耕地,村域总面积7733亩。全村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43名党员,村名代表32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88万元,人四、发展现状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经济和产生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畜牧、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新村,基本实现了全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 积极拓展富民强村产业 以科技为支撑,针对全村“五”小企业政策性关停,农民就业增收困难。党支部村委会立足村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阳城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高标准的蚕桑科技示范园,并制定了“建设千亩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规划。经过三年的努力,千亩丰产密值桑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同时又积极引进和推广了科学栽桑养蚕新技术,成为全县乃至全市蚕桑生产的科技示范基地和先进典型。今年以来,为提高蚕桑产业效益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尝试利用废弃桑枝培育香菇新技术获得成功,既解决了桑枝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蚕农收入。
攻坚克难 奋力解决民生问题 以改善村民生存环境为突破口,抓住党的惠农政策,几年来多方筹资56万元,新打机井一眼,配套了提水工程,落实国家“多予少取”方针,实行村民吃水费用减免,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连续三年投资300余万元,硬化面积达44000多平方米,铺设了通义至张庄,通义至南底,通义至淇内,通义至南梁四条水泥路。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入村门楼,拓宽了入村街道,方便了村民群众出行及商贸流通。投资100余万元,开发整理土地300余亩,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后劲。响应国家沼气建设工程号召,努力协调村周边的空闲地,改圈改厕,大力发展用户沼气,使有条件的用户用上了方便卫生的清洁能源。积极提供条件,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村的通讯,电力,电视,电话线路全部进行了整合改造,有利的保障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便利。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全村的荒山荒坡通道等进行绿化和美化。在整治环境卫生方面,新建和维修了8个公厕,并重新规划了垃圾点,成立了村保洁队伍,制定了定期清扫制度,从而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秉承传统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 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村里新建了农家书屋,购量了大量图书,开通了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了多次实用技术培训,开阔了农民视野,使农民能方便的学到实用的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26万元,翻修了舞台,新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并为开展健身舞活动配置了灯光,音响等设备,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依法治村 民主建设稳定推进 村内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职责明确、程序规范、民主管理工作扎实细致,随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村正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提高,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通义村附近有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天官王府旅游区、蟒河自然保护区、阳城海会寺、孙文龙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阳城山茱萸、阳城花椒、阳城桑葚、阳城蚕茧、析城山小米、山西山萸等特产,有皇城重阳习俗、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阳城犁镜浇铸技艺、阳城桑蚕习俗、阳城道情、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