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镇

联合创作 · 2023-09-15 20:07

地名由来:原名上城子。1930年穆棱县治迁至八面通,为纪念穆棱之兴旺发源于此,将来之大兴也因迁治起源。

2014年7月,兴源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兴源镇位于穆棱市中部,面积524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地理位置适中。地处东北亚“金三角”中心(东距绥芬河市92公里,西至牡丹江市62公里,北到鸡西市122公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城镇基础设施完好,铁路干线和国家二级公路301国道横贯全镇,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国际,街道平坦笔直,排水畅通,城镇香化美化达到80%以上。集市繁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穆棱市的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社会治安稳定、环境优雅的新型乡镇。

兴源镇内山多水阔,自然资源丰富。10多条河流为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及多种经营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已经发现和开采的有页岩、硅石、黄金、石灰石、砂石、烟煤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页岩、硅石储量均在1亿立方米以上;盛产黑木耳、猴头、元蘑、蕨菜、薇菜、金针蘑等名贵山珍食品和黄芪、人参、刺五加等200多种中药材;有水曲柳、黄菠罗等十余种名贵木材,木材蓄积量达500万立方米。

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兴源镇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乡镇企业正逐步发展,经济效益逐年递增,基本上形成了以木制品、建筑材料、农机具制造、肉牛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为主体,以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补充,贸工农、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优质实木企口地板块、农机具、优质“彩”米、页岩陶粒、工业硅、西烧锅纯粮白酒等名特优产品远销省内外;农业以盛产大豆(为国家定名的“大豆之乡”)、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甜菜、烤烟、晒烟、白瓜、草莓等以其优质高产著称。

兴源镇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镇内环境整洁,一九九八年被评为省级小城镇建设文明乡镇,今年正向国家级文明乡镇方向发展。

为充分发挥兴源镇优势,加快开发建设步伐,镇党委、政府制定了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兴源镇将本着“立足优势、内引外联、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最优惠的政策,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到兴源镇投资、经商、办企业和兴办其它各项事业。".

粮台山古城

粮台山位于穆棱市兴源镇东南,紧傍穆棱河北岸,是一处陡然突起的石山,形似0伸入穆棱河饮水。兴源恰似坐落在“龟身上”,镇东西南北四座山肢如龟之四足。粮台山居东西二山中部,在一轴线上,各相距一公里

历史沿革:

原名“上城子”,与北部下城子相对应得名。

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山东招远和辽宁金县招来垦民18户,在此设屯垦荒。

清光绪九年(1883),穆棱河招垦局移驻上城子。

清光绪十五年(1889),穆棱河招垦局改为招垦分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1903年1月),于招垦局地方设置穆棱河分防知事厅,行使行政管辖权,隶属绥芬厅。

清宣统元年(1909),设置穆棱县后,遂为县城。

1913年为第一警察区。

1930年4月县治迁至八面通后,改名兴源镇,隶属第二警察区。

1933年为兴源镇保,1938年改设兴源村。

1946年4月,设置兴源区。

1947年1月划归南穆棱县。

1947年6月属穆棱县。

1949年2月改为第四区。

1956年3月,设置兴源乡。

1958年9月,成立伊林人民公社(因辖区内伊林火车站得名)。

1983年9月,改为兴源乡。

1985年3月7日,改设兴源镇。

名称沿用至今。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