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户镇大许村
大许村位于六户镇政府东南六公里处,东西分别与邱家、小许两村接壤,南与广北农场毗邻,北与油田三分场相连接。
【村名由来】据记载,明朝初年,许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其兄在此建村,取名大许村。其弟在村西建村,取名小许村。后原许姓迁走,张氏始祖带其长子张敬先、次子张戴先,于明初洪武年间自枣强县迁移至此,祖辈就久居在大许,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493户1584人,共由53个姓氏。
【历史名人】
张荣华张荣华(1857-1924),字仁轩,自幼好学,天资聪敏,因而在清朝光绪年间顺利应试中廪生。适遇母丧,后有父丧,错过了院试机会,再未应试。张荣华既无胄裔华裳之荫蔽,亦无世家书香之承袭,并且出身贫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祖辈以耕农维持生计。张荣华在中廪生前后,分别在乐安、济南、潍县一带从事教学近四十年,热心于教书育人,博学敬业,文采斐然,为人诚恳,正直清高,人多称颂,列入“古往今来”的名士之列。
《广饶县志》记载:清廪生张荣华“笃学尚品,有文誉,性狷介,取与不苟。当肄业泺源书院时,馆陶令郑公稔其才,聘阅试卷,有同院某贿以重金为所亲谋首选。峻拒之,某强聒不己,遂辞郑聘,其操守如此。民元后隐居,教授不谋进取,自号海滨遗老。”在当时世风日下、贪腐成风的清末,官场尚有如此正直清廉之人,实在难得,令人感叹不己。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张荣华的传说:
清末光绪年间,寿光县一名门旺族家中有三代寡妇同时入殓,坚贞的节操,闾里无人不为之称颂敬佩。为永世不忘三位妇人贞高绝俗的道德礼教,决定在入殓的同时,为其树碑立传,撰写碑文传世后人。于是,昭示寿光附近的学界名流组成修文班子,可是反复纂修都未能如愿。主人决定聘请一名人定当修成,这时其师想起了自己的门生乐安县张荣华。主人对此建议深以为然,着师修书一封,备述师生之交的思念之情,盛赞学生的才名,希望务必来寿光一叙。速差人携聘函驰往乐安县。
张荣华接待了寿光来人,细读了信函,自忖:寿光素称文明之乡,文化底蕴丰厚,主人与恩师又如此盛情,于是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张荣华择日上路,时值隆冬,因家境贫寒,他着一般农夫的旧小棉袄,无车无马,一路上晓行夜宿。不几日到达寿光,恩师与主人及其他名士上前迎接,见其貌象讨饭的乞丐,除唯一的恩师热情接待外,主人连同其他名士,都没把张荣华放在眼里,爱理不理,有的则扭头观天,旁若无人。见此情景,张荣华虽十分不快,可是恩师如此器重,不为其纂修,实难负恩师重望,又不合礼仪。张荣华边走边对恩师和主人说,此碑文并不难修,用“三世同贞”即可定论。主人听后自然为之名正言顺,喜不自胜。其他在场的名士们不仅为张荣华的文从字顺、尽善尽美而交口称赞,更是为其文才出众,打心里仰慕和敬佩。
张荣华此次寿光一行,完善了恩师与主人的意愿,没吃主人一口饭,没喝主人一口水,谢绝了主人的盛情款待,告别了恩师,便即返回故乡。
清末张荣华去一世家豪门应聘教书先生,一同应聘的十几人,看上去都是衣冠云集的名门后裔、世家子弟,唯有他是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穿一件旧小棉袄,棉袄外面腰间扎一条扎包,看上去十分寒酸。一入考场,见其衣冠褴褛,便引起了众多应试者的冷嘲热讽,“哪里是一介文人,简直是一乡间穷汉”等冷语冰耳。考官也冷若冰霜,同样没把张荣华放在眼里。
见此情状,张荣华虽十分气恼,但还是强压着性子,向考官及各位同仁躬身抱拳施礼,无人让座,只好垂手而站。
考试随即开始。考官手提一根缝衣服的针,宣布要求应试者依这根“针”为题,每人作一首诗。张荣华凭着自己过人的才智,出口成章,第一个应试答题:“不长不短一寸金,能工巧匠铸成针;眼睛长在0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张荣华敏捷的才思,使诗情并茂,又恰如其分,在场的同仁无不为之以貌取人之举而感到嗟悔不及、愧悔无地……
当然,这一世家豪门所聘用的教书先生,非张荣华莫属。
【出伕】自1945年起至1997年止,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每年初春和庄稼收获完成的秋后,最少两个月的时间组织青壮年男劳力,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水利工程建设(俗称“出伕”),少则十几人,多则五、六十人。国家对每人每天补助粮食一斤,大部分是地瓜干面;有时还补助每天一角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靠人工用抬筐抬、小车推,挖竣了一条又一条沟渠和大河。
村民参加的第一次水利工程是疏挖丁庄镇丁屋村前的支脉沟。此后又参加了小清河渠、支脉河、广蒲河、广利河、溢洪河,总干渠、十三条渠、三干排、二干排、四干排、王旺庄、王合门、坡南周、曹店闸、防潮坝等多项大河流的开挖、拓宽和疏竣等。
大许村附近有揽翠湖旅游度假区、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东营园博园、东营万象游乐园、龙居黄河展区生态园、华林庄园等旅游景点,有黄河口大闸蟹、麻湾西瓜、黄河口刀鱼、史口烧鸡、三疣梭子蟹、龙居丸子等特产,有史口羊肉汤、曹文忠剪纸、龙居丸子制作技艺、龙居的传说、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盐垛斗虎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