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镇陈文村
陈文村,位于南市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南5公里处。东与陈良村为邻,西与张家村为界,南接北门村,北以依将村,为古北莽山边沿区,由南堡子、北堡子2个自然村组成,辖8个村民小组,共523户,2212人。全村总面积3936亩,耕地3361亩。村民以红薯、小麦、玉米种植和果树栽植为主导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5元。
陈文村原名陈丰村。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以其母名为该村村名“陈丰村”。后因“丰”“文”当地读音相同 ,叫成陈文村。
村民姓氏以刘、秦、王姓为主。亦有李、余、郝、任、杨、郭等姓分布。刘姓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外迁民。据传刘姓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秦姓亦同时迁入。王姓来自礼泉县史德镇傅家庄,属外甥住于舅家,民国初年迁来。余姓来源于泾阳修石渡村,民初迁入。其余多为亲属攀往而来。秦姓分为东、中、西三岸户,除中岸户已绝,其余全部信奉天主教。刘姓分东、西、南、北四大垛,为一个祖先。四川彭州市通济镇景正村有一分支,同为一祖,为陈文村康熙十五年迁出民。
民国时陈文村归东郭镇管辖,1950年归兴平县千平区第十乡管辖,1954年为兴平县南市区陈良乡管辖,1956年归三韩乡管辖,1958年8月成立为陈文生产大队归跃进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归跃进人民公社南韩管理区管辖,1961年至1967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管辖,1967年至1978年归南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至1983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管辖。1983年撤消公社建制,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陈文村村民委员会归南市乡人民政府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市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陈文村自1950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主任:
党支部书记:刘致宣、刘成孝、刘高原、郭景鹏、刘建昌(2015年至今)。
大队长、村主任:刘成杰、刘全中、刘致宣、刘守京、王增才、刘玉才、刘兴中,刘天军、王国昌、刘海康、王兵团(2015年至今)。
陈文村如今在东城墙上并排生长着两棵古槐,以生长位置命名为“城槐树”,华商报及陕报曾多次报道。树高70余米,冠荫笼罩240平方米,五人环抱之粗,树根暴露于外,根径多在一米以上,呈马鞍型。树型形似中国版图,远眺雄狮状,甚为壮观。据传该树初生于隋朝大业九年,至今1300余年,为兴平北塬一大景观,多为来人驻足观赏。1906年,兴平县令杨宜翰,曾为护树有功的刘景宽颁发铁牌一面,挂于树上。
北村西口有一块黄、白、赤三色相间的陨石。有两种传说,一为明武德年间陈文村就有“二柏一石甜水井”之说。一为清末民初,村中正唱皮影戏,有一发光物体照戏台砸来,看戏人四散逃开,过后一看,是天落下石头,现仍在其地,一米多高,50公分直径。
村南有一字排开,距离相间,形似陵墓的五个大土堆,周长百米开外,五米余高。传说不一,有称为七星塚者。1974年三塚塌陷,有一暗道,冷风凄厉,黑暗无底,是否墓陵?无定论,后被平毁。
菩萨庙,原在村东城门口东,为一高台阶古庙,建于明初。庙内五棵大柏树,俯首向西,与城槐树遥相呼应,欲作结拜状。当年,刘谨哄骗朱武宗曾讲:“五柏菩萨庙”,用为“五百”。民国十六年陕西靖国军郭坚驻扎陈文村,进西安反袁倒陆,对庙内五柏俯首,第二天旗开得胜。陕西名将于佑任、张凤翙、邓宝珊、董振五、胡景翼曾相迎此树,果然应验。
另有三圣母庙、神仙洞、马王庙、三官庙、娘娘庙、土地庙各一座,分布于村西、村南、村北及村里街口。1950年神像全部拆除。
天主堂,建于1928年,由村人秦望贤及刘科竹联系意大利教会神甫投资兴建,后由巴士挂神甫主持,发展教徒,堂名题字为兴平著名书法家徐怀章题刻,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83年复建,现有教徒420余人。
民国后期前至1956年前,村上有一班自乐班,以秦腔传唱较为著名,经常在外村为群众住房入烟乔迁助兴,以“升官图”、“相会“、”忠义侠“清唱影响较深。锣鼓队远近闻名,至今尚有传统,“鸭子伴咀”、“一窝蜂”、“喜迎春”等名闻十里八乡。
陈文的“夯歌”很出名,在宝鸡峡千河大坝上,一个人叫二十四盘夯,216个人同时起落,翻底向上,甚为壮观,曾得到谢怀德副省长、惠蔗昌省团委书记表扬。夯歌被陕西省广播电台多次摘录播放。刘继新因为叫夯,曾获陕西省水利指挥部奖章一枚。
刘存恕曾在民初写过“血染毡”剧本,在各地皮影、木偶剧团演唱。
刘宇文以残疾之身书写2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独牛村》。
陈文村名人:
刘 启,又名刘七,生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1655年)入伍,因勤王有功,敕封总岳,康熙十五年皇封立碑祭祀,并偿赐122亩无粮旱地,为陈文刘姓祭之为先祖。
刘 誏(生卒不详),1662年被四川彭卅郡王招为郡马,落户四川,建立景正村,至今17代人,2000余口。
刘 锐,咸丰年间生人,光绪三年居住在县城马号喂马,因送慈禧懿旨于新疆伊犁,受慈禧赏赐,封为县尉级驿站大号头,多次受宠晋见。
刘存怒,咸丰年间生人,光绪末会考文秀才。主办新学堂,人称“二先生”,治学严谨,写有多部剧本,以“雪染毯”出名。
刘创财,民国元年人。1937年在国民革命军88师任营长,驻军南京,正逢日寇侵华,血洗屠杀。刘率兵抵抗,弹尽粮绝,在无增援之下,不甘屈辱,率余兵全部跳海殉国,可歌可泣。受国民政府抚恤。
杨善山(1905-1988),又名杨大(duo),原籍桑镇双山村人,为农桑学家杨双山先生的嫡系孙子。幼年师从其舅父习武,后拜郭侠夫为师,系统学得关中红拳及各种套路,精通“六合大枪”,为第五代传人,武术传遍陕西。曾在冯玉祥部任武术教官兼大刀队长,1942年后定居陈文村,1957年创办兴平武术协会,并任副主席。曾任政协兴平市第六庙届委员会委员、咸阳武术馆名誉馆长、省武协会员。
刘 协(1912—1974),中共党员。曾任解放军00五四部队团长、北京军区炮三师师长、1955年授大校军衔。
刘存和,1924年生,为杨善山武术嫡川武术掌门弟子,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一级武术教练员、咸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红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
刘成勋,1924年生,黄埔军校17级毕业,曾任国民党52军任教导团长,1949年去台湾,1989年后多次回乡探亲。
刘宇文( 生年不详),中共党员,农民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独牛村》,240余万字。曾任兴平市作协主席、咸阳市作协理事、陕西作协会员、省曲协委员、民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曾在《解放军文艺》、《延安文学》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数十篇。其中一篇新故事,一篇报告文学获省、市创作奖。与他人合编《魏野畴》十集电视连续剧。
刘菲然(1924—2005),早年在其父影响下,进天主教会学校读书,1953年任省青联委员,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1957年出任眉县教区神父, 1958年在普集中学任教,改革开放后任扶风教区神父、扶风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宝鸡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府参事,捐资1000元在村中带头办学,事迹入宝鸡、咸阳宗教志。
刘定国,1943年生,中共党员。1992年自学通过陕西省建设厅二级建造师考试,获中级职称。利用工作之余,编著《陈文村志》、《西北第一枪》、《梨园晓春》、《马嵬志》等书,短篇小说《风风火火》、《爱里有血》曾获《青海或》、《钟山》杂志二、三等奖。现为“中国老子科技文化研究会”会员、“杨虎城诗词研究”会员、“世界刘姓清明祭祖联谊会”会员、兴平市政协文史员、兴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秦维奇,1952年生,从小喜欢画画,自学成才,1976年国画《农大的种子》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部作品被作为年画印刷发行。现为兴平市农民书画协会主席、省美协会员。
康熙三十年、乾隆二十七年、光绪三年、民国十八年,村中几次绝户,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村绝户27户,出走67人,失去音讯19人,其中11人终生未娶,妻子出走4人,卖儿卖女9人,有七户死后买不起棺材用席卷葬。至今泾阳桥、四川宜宾有陈文逃出来的未归人群。有人编快板说道:“陈文村,解放前 过的生活实难言,多数人家缺吃穿。麸糠拌菜没有盐,炕上缺铺又少盖。头底枕的半截砖。提起冬九更可怜,大人打战娃叫唤。”百分之八十以上青壮年靠推车桃担和扛长工为生,解放前,村中有30多人专门靠“卖壮丁”当兵,当几天兵后,又开小差跑回,再去领粮支差。
1950年土改后, 1951年村上成立了3个互助组,1952年从武功换回“碧麻一号”小麦新品种,产量高至270斤,全村效仿,生活有了改善。
1954年成立农业社,初期土地入股分红,劳力分红,口粮标准较高。多的一年,人均口粮220斤以上,生活大为改观。
1960年,引渭上塬,粮食种植有了水利保证,灾荒可以避免。但流于形式的群体管理加上极左思潮的指导失误,虽没有谨荒,但仍是贫困线上难以起步,有几年劳动日徘徊在0.08元和0.15元之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和不搞阶级斗争,大大调动了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积极性,小麦亩产达到800斤以上,玉米过千斤。没有了计划种植,村民根据自身条件、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合理种植,收入显著提高。陈文村红薯在兴平是出名的,好吃、耐存,亩产6000斤以上,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苹果多走四川、黑龙江、河北、山东。每年客商云集,车水马龙,村民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现全村家家电气化,有自来水,摩托车户户都有,小车十几部,卡车7辆,大型客车3辆,拖拉机7台,面包车十几辆,全村二层楼房,街道硬化为水泥路,两边植柿子树等花木。
改革开放后,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在300多位以上,赴欧洲、东南亚、非洲打工者不下10人,收入每人每年都在两三万以上,外出务工者收入高达20多万元。
现在的陈文村,渭高干的一、二支渠环绕,九眼机井星罗棋布,渠井双灌,旱涝保收。1992年被县、地评为“小康村”。
解放前有一所小学。1920年,刘科竹先生协同村上几个人利用古庙化缘,卖掉三棵柏树,改造了一座教室,当时就读学生30来人,教师是聘请外地人,每年12石麦,学生人数无保证,“春满堂、夏一半、秋另落、冬不见”。民国时期,全村只出了三个中学以上学生,一个大学生。1952年,在原校址又建了一座教室,学生人数大增。1954年,中学毕业12人,全部考入中等技术学校,随后历年增加。1965年前,全村大学生4名。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在60多名以上,全国重点大学20余名,出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者5名,硕士生6名,其中教授10名。王昌凤留学美国,成为某大学留校教授,为研究所特聘研究人员,他的航天专业论文在世界研讨会上获奖。西安医大刘守勋教授,脑外主任,省脑外神经科学会主任,西北γ-刀创始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曾参加周总理医疗小组。
民国年间,陈文村医疗在周围是出名的,秦兆风、刘天主的内外科享誉北塬。解放后,更有秦明、秦望道、杨志明、刘志德、陈银富、刘瑞杰,名扬全县。在咸阳地区,先后成为院长、主任级医生大有人在,处方和汤药 验方多被咸阳卫生局主编的《验方汇编》收集,多人出席省先进医药代表会议。咸阳第二纺织医院的刘金道(脑外科专家)为学科带头人;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刘晓英、中医学院刘修庄教授、服务军队28年的西医大陈美兰教授、咸阳二纺院CT室主任程力华等都是陈文村的医界精英。
享誉新疆、宁夏及陕西的“白龙膏药”,就为陈文村秦明家祖传秘制。
近年来,依托离市区和公路较近的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短、平、快”的蔬菜生产。霍鸣新创办“星光养殖场”和“省农业示范园区”,是良种猪繁殖的龙头企业,目前生猪存栏22000多头,年向市场出栏商品猪3.7万头,年收入4300万元,并安排村中剩余劳动力和三名残疾人就业。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陕考察生猪产业时,曾到星光养殖场现场考察,给以高度赞扬。
2010年投资60万元,建成1200平米的村委会和文化娱乐广场,设置健身器材。镇政府和市文教局给村中新建了南市幼儿教育中心,村中自发成立秧歌队三个,秦腔自乐班一个,锣鼓队三个。有村民自家藏书近2000余本,供喜爱者阅读。
陈文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清梵寺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大蒜、兴平关中黑猪、荞麦面鱼子、秦刀剁面、兴平醪糟等特产,有丁兰刻母、茯砖茶制作技艺、蛟龙转鼓、旬邑唢呐、弦板腔皮影戏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