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源街道东丈八丘村
东丈八丘村位于黄庄镇中部,距黄庄镇政府南3公里处,是北、西、东三个丈八丘村民委员会的驻地。这里北靠黄庄镇政府,西接莱钢集团,东临黄新公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庄被南北两河紧抱。现有人口992人,耕地520亩,是三个丈八丘中,人口、土地最少的一个。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有葛、周、张3姓从冀北枣强县迁居到此建村,因村的周围分布着8个土丘,边为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丘。又据东丈八丘村《周氏家谱》记载:“吾周氏原籍冀州枣强县人也,始族讳文臣自明洪武年间卜居丈八丘。”二者说法皆同,丈八丘实由孟子岭、南岭和下庄(即原丈八丘村)3个自然村组成,后分为西丈八丘、北丈八丘、东丈八丘3个行政村(即3个村民委员会)。
据《蒙阴县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历山社;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3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始成黄庄镇丈八丘管区东丈八丘村;1991年,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1993年隶属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村中现有阚、丁、周、桑、张、田、李、伊、齐、马10姓相居。据说阚、丁两姓居此最早,是老户人家。10姓中,周氏人口占一半之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勤劳、诚实,民风淳朴。
该村在解放前还是一个只有百来户、300余人的小村,村民经受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战争的劫难,生活极度贫苦,人口发展缓慢。1944年5月10日,在拆除大庙的第二天,该村村民周维高(周大恒之父)、周业营的母亲在日军扫荡丈八丘村的途中(即村东门外大坡地南面)被杀害。解放后,村民在乡长周培聚的组织领导下,于1953年由周维杰、周维义等人首先建立起第一个变工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名为光明三社),由周维义任社长。1956年进入高级社,继后全部进入人民公社,村民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1958年全村社员分编为3个大队,由周培胜、阚昭宾、阚昭富分别担任大队长。1961年由3个大队改编为11个生产队,后又变成10个生产队。1978年开始,生产队把土地按人劳各半的比例分给各户种植。1982年全村开始实行责任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在上级统一规划下,为保证村庄和农田的安全,东西北三丈八丘对村南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取直改道,沿河修岸,疏通河道,大大减轻了洪水的阻力。接着群策群力筹措资金,三丈八丘同时动工,在各自相应的位置上建起3座拱桥,大大方便了南岭和下村的运输行走。如今,4座桥(包括黄新公路经过的桥)一字儿摆开,既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又美化了村庄的环境。
古往今来,村中虽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可神手周子懿、嫂娘齐庆英的故事,至今在齐鲁大地流传,且众口皆碑。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围子墙”、“古木槐抱榆”都是该村的一大景观。
1992年,黄庄镇党委一班人,为莱钢改扩建和乡镇建设的需要,毅然做出修筑黄新公路的决定,随即实施,1993年竣工。黄新公路的开通,使该村南的青石山沸腾了,一个个石料厂、石灰窑相继上马,拥有拖拉机,农柴车等的运输户应运而生,他们天天驾车往来于黄新公路上,为莱钢改扩建,为乡镇建设,为农户建房盖楼运送石料。黄新公路的开通,也使该村东岭的果园基地迅速发展。如今村南养猪场、养蚕棚,布满河南岸;饭店、小商店,布满河北岸;砖厂的烟囱高耸人云。小河边大片桑园的出现,大坡地大片育种基地的出现,正改变着村民的种植观念。桥头浴池的出现,书屋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村党支部的规划决策下,在这块具有名人奇景的风水宝地上,东丈八丘村正朝着现代化文明、富裕的目标腾飞。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丈八丘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