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镇竹艺村
2023年2月,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认定竹艺村为2022年成都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竹艺村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年3月,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社区)出炉,竹艺村上榜。
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在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竹艺村”。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其盛产的道明竹编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典范,道明竹艺村将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与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镇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2018—2020年度、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道明镇的改变源自2017年一座名为“竹里”的建筑的诞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陆游《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从空中俯瞰,“竹里”像一个被竹林包裹的“8”字,圆形小青瓦房与周围的竹林、树木,与远山、田野相得益彰。走进“竹里”,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还能欣赏当地竹编匠人创造性的手工艺品。
“竹里”有些名气后,引来很多游客,但周边缺乏配套设施。“不能让游客只来这一个地方,要把周边配套设施打造出来。这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当地相关负责人说。道明镇便以“竹里”为核心,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围绕竹编文化对竹艺村进行整体改造。
除了竹编博物馆,各项以竹编为核心的项目近年来逐步在竹艺村不断推进。20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崇州落户,这是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第1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也是在四川设立的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据了解,工作站的重点项目就是推动发展道明竹编。
在竹艺村,长期以来靠编竹筐、花篮等低附加值产品而生存的工匠收入低微,这门手工艺的传承也面临困境。为此,崇州市于2012年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创建“学院+农户+基地”的产业运作模式,为推动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做出积极探索。此次工作站在崇州的设立,将充分发挥中央美院在艺术、设计、创新、学术及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为传统工艺产品适应现代生活提供坚实基础,有效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种类。
工作站的设立,也让工匠们看到了希望。道明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春梅就曾多次赴高校进修,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近年来,她的“丁知竹”品牌设计系列产品已经被不少高档酒店、商场相中并订购。“道明竹编不缺手艺人,缺的是给予手艺人学习、提升的机会。工作站的成立让我们不出门就能在传统技艺中植入更现代的设计,未来的产品也更有希望被更多人接受。”丁春梅表示,当竹编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市场得以扩大,工匠、村民的收入也显著增加。
不仅如此,乡村振兴建设应该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竹里”为起点,“竹艺村”充分利用川西人文文化、竹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创意,与美丽新村建设有机融合,改造升级原有民居,提升基础设施品质,形成了“以竹艺为底、以文化为核、文化吸附积聚、多业态融合”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为了弥补青年人才的短缺,竹艺村启动了“新村民”招募计划。例如上海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袁烽,就是建筑“竹里”的设计者;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在竹艺村中打造了三径书院,这是一个以耕读传家为理念的乡村公益书院;旅法艺术家刘伟福,是村中见外美术馆的馆长,每年都在村里举办艺术展;本就是崇州人的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此前在成都宽窄巷子工作,如今回乡创业,在竹艺村内创办了遵生小院,打造传统手工民俗体验馆。
“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与原住居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新老邻里和睦互助,让乡风文明的竹艺村平添了更多的闲适与安逸。经过近6年的专业运营,竹艺村保持着美丽和谐的乡村风貌、有序有效的经营管理,村里的业态和竹编产业都得到了良好发展,外出人员的返乡率达到50%。
目前,当地已引入百艺工坊、来去酒馆、青年旅舍、国际艺术工作营、见外美术馆等新兴业态。2021年,道明竹艺村接待游客63.66万人次,旅游收入多达4.51亿元。一个传统的川西乡村,正通过产业带动、文化互动,充分发挥艺术家、文化创客等“新村民”的文化带动和风尚引领作用,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滋养美丽乡村。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竹艺村附近有竹艺村景区、街子古镇、元通古镇、崇州鸡冠山、怀远古镇、天府国际慢城等旅游景点,有崇州重楼、崇庆枇杷茶、崇州牛尾笋、隆兴大米、汤麻饼、道明竹编等特产,有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怀远三绝制作技艺、崇阳大曲传统酿造技艺、怀远藤编技艺、金鸡风筝扎制技艺、竹编(道明竹编)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