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罐驿镇
地名由来:铜罐驿镇曾为古驿站;江边龙脑山像一条巨龙饮水江中;江中有险滩名鸡心石,过往船只常在此出事。古人为降龙治水,将猫儿峡主峰命名为金剑山,在山顶建金剑庙;又铸一大铜罐抛入江中收鸡心邪。有民谣曰:“金剑斩龙脑,铜罐炖鸡心。”从此过往船只安然无恙;铜罐驿镇因此得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铜罐驿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地处九龙坡区西南部,属主城区,紧靠长江黄金水道,东、南与重庆江津市毗邻,西靠九龙坡区西彭镇,北与重庆市大渡口区接壤,全镇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居委会、7个村委会,总人口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万人,城镇面积2.53平方公里。
一、基础设施完善
镇内有冬帽、农汤公路等6条公路,2006年按城市干道标准修建的铜陶公路,建成后距杨家坪仅35公里。镇内有水厂2个,日供水量达3万吨;天然气输气管道2条,日供气量25万立方米;镇内及周边有变电站3座,可供电源15000千伏安。铜罐驿镇紧靠长江黄金水道,沿江地带长达7.5公里,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铜罐驿港区,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运输相结合,形成仓储物流中心,预计年吞吐量可达1000万吨以上。
二、传统工业重镇,存量资产丰富
镇域内有重庆和邦碱胺有限公司、重庆康华运输公司、重庆冬笋轻质建材有限公司、重庆红恩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等市、区属及乡镇企业42家,其中以重庆和邦碱胺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化工企业拥有强大的合成氨、纯碱等化工产品及复合肥的生产能力。碱胺公司年产30万吨的高效复合肥项目已获国家经贸委批准立项,其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在化工行业的带动下,包装、运输行业发展迅速。镇内工业存量资产多。铜罐驿镇是传统的工业重镇,镇内有原重庆罐头食品总厂、重庆市第一建材厂、四川石油管理局重庆化工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但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企业处于停、破产状态,其闲置的厂房、设备、土地等资产逾2亿元,生产用地就达600多亩,而且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城镇周边1.1平方公里的城镇拓展区已完成了规划,可直接用于生产建设。
三、农业以柑橘为主,柑橘种植历史悠久
全镇农业人口1.5万人,耕地面积12628.9亩,其中果林地7000余亩,集中于三个村,形成了天然的柑橘园。农业以水果为主,水果以柑橘为主。种植柑橘历史悠久,被九龙坡区命名为“果文化之乡”。生产的红桔曾作为贡品,被清朝康熙赐名为“大红袍”,在计划经济年代作为出口商品远销前苏联。现全镇水果年产量为2600吨,其中柑橘2000吨。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坚持举办以体验采摘乐趣为特色的“重庆都市后花园,铜罐驿金秋采果节”。
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
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陡石塔村一社周家大湾。该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呈三合院布局。现存正房及左右两边厢房,屋前是一院坝,建筑面积412平方米。现该故居目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明代,于铜罐驿镇一带设水驿站,名铜罐驿。
清朝时期,裁驿。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巴县改建为12里,属巴县慈里四甲;清末,属集思镇。
民国元年(1912年)后,以铜罐场为乡级政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铜罐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建铜罐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铜罐乡改为铜罐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铜罐联保改为铜罐乡。
1951年12月,划铜罐驿乡和西彭乡部分建冬笋坝乡。
1952年10月,划铜罐、元明、陶家、西彭4乡部分村建宝华乡;同年12月,划铜罐、跳蹬2乡部分建白沙乡。
1954年4月,冬笋乡并入铜罐乡。
1955年3月,划铜罐乡场镇部分建冬笋坝镇。
1956年1月,裁宝华、白沙2乡,所辖各回原属。
1958年9月,铜罐乡与冬笋坝镇合并建冬笋坝公社,后称冬笋坝管理区。
1959年2月,冬笋坝管理区析置冬笋坝镇;同年7月,冬笋坝管理区剩余部分易名铜罐驿管理区。
1960年1月,改铜罐驿公社。
1961年8月,铜罐驿公社划部分境域归宝华公社。
1982年5月,铜罐驿公社改铜罐驿乡。
1985年6月,由冬笋坝镇改为铜罐驿镇,铜罐驿乡并入铜罐驿镇。
1995年3月,从巴南区划入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