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镇
地名由来:镇政府驻地三湖街。因该地沙质土、湖多(如助湖、腰湖、枫湖、莲湖等),故名“沙湖”。由于当地方言“沙”与“三”谐音,便逐渐书写成“三湖”。
2016年7月,农业部认定三湖镇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三湖红桔)。
三湖镇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地区西北端、新干县境西北部。镇境东濒赣江,并与大洋洲市及樟树市永泰镇隔江相望;西临袁水下游,并与本(省)樟树市临江镇和昌傅乡交界;北与樟树市洲上乡接壤;南与本县荷浦乡、西南与新余新溪乡毗连。南北长11.6公里,东西宽6公里,呈“腰子”型。总面积47.82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为三湖街解放路,距新干县城赣江航运里程20公里、公路里程26公里,距樟树市区赣江航运里程21公里。历代为江西航运交通重镇,当今仍为江西名镇。
全镇设有蒋家、山里、砚洲、湖坪、上聂、堎里、莲湖、后堎、街仔上、宾里、傅堎、廖坊、曾坊、白马、滩头、白沙堎16个行政村和三湖街居委会,107个自然村,2010年,全镇共有39691人。
镇辖地形为赣江与袁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别称“沙湖”境地平坦无垠,湖塘密布,沟渠纵横,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全境最高点海拔32米,最低海拔26米,平均海拔20米。主要水系有赣江三湖段和袁河三湖段,以及长河、长湖等湖塘。镇境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和温度变化大,往往出现洪涝、干旱、酷热、冰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形成“春雨夏涝、伏秋干旱、夏热冬冷、有霜雨雪”的气候特征;年平均降雨量1567.7毫米,年平均气温17.6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73天。
三湖水土资源丰富。历代土特产驰名中外。全镇农业耕地面积10361亩,其中水田8021亩、旱地2340亩。全镇土质以潮沙土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能和通气性能良好,有利于柑桔、棉花、花生、油菜等经营作物的生长。历代驰名的土特产的三湖“大红袍”红桔和商洲枳壳誉满欧洲和东南亚诸国。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三湖红桔的栽培历史已有1700余年,并为宋以后历朝贡果。1978年以后,三湖定为全国85个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为全省柑桔主要产区。1990年全镇柑桔栽种面积24426亩,其中红桔出口外销量为1329吨,占全省柑桔出口量的87%。商洲枳壳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据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记载,商洲枳壳为贡品。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又将商洲枳壳载入《本草纲目》为正药物。1950年以后,商洲枳壳为国家重要出品药材,其品种以三湖菊花型枳壳为优。1990年,全镇商洲枳壳栽种面积2900亩,年产量2070吨,其中外贸出口6.4吨。三湖历史悠久,风景秀丽,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东汉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建镇,迄今历时1981年。期间人才辈出,人才荟萃,尤其是宋、明、清三朝,三湖的文风久盛不衰,宋代有世称“临江三刘”才子,明朝有附马总兵大将军梅殷和白马萧家三代县令,以及名宦乡贤村滩头卢家的“四卢洲官”,清代名人村上聂龙窝里的五代刘氏府官。1934年,张恨水亦以他在三湖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了橘乡三湖镇为背景的长篇爱国小说《北雁南飞》。
三湖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市场繁荣不衰,尤以清末民初最为鼎盛,成为江南水果、竹木、土布集散中转之镇,四方客商誉三湖为“小南京”。清咸丰十年(1860年)设厘金局于三湖,为江西三大厘金卡之一。
三湖镇土特产品驰名。历代驰名的三湖“大红袍”红橘,早已成为宋代上朝贡果,三湖红桔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早在1700多前,三湖红桔已驰名江南,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咏:“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绿。”宋朝后,三湖红橘成为历朝贡果,乾隆皇帝亲赐“大红袍”美誉后更是声名远播。1936年《江西年鉴》载,江西柑橘以“新淦(干)属的三湖为最盛”。张恨水也以三湖红橘为背景,写下了橘园爱情小说《北雁南飞》。解放后,三湖红橘更是誉满东欧、西欧、东南亚诸国。自1957年首次远销原苏联后,出口外销量逐年增加,至1989年出口外销量占全省柑橘出口总量的80%。改革开放后,三湖红橘发展迅速,为全国85个柑橘生产基地之一,到1991年全县栽培面积达3万亩,年产红橘5万吨,产值超亿元。
三湖红桔在“立冬”前后成熟采摘果实,不仅果色鲜品、果皮光滑、皮薄、易剥离,且果肉脆嫩、甜酸适度,营养丰富,含柠檬酸0.9-1.5%,每100克果汁含维生素C38.73克,可食部分为75%。其桔核、桔络、桔皮也是价值广用的中药药材。桔皮除入药具有“胀化积”、“化咳化痰”之功效外,还可用来制作各种佳肴。
为培育好三湖红桔这传统品牌,当地采取措施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开展了三湖红桔提纯复壮和良种选优,现已培育出近似无核少核的三湖红桔,具有味道更甜、易食、核少的特点。当地还激励引导桔农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建立无公害红桔示范基地,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目前,三湖镇三湖红桔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年产量达20000吨以上。
三湖菊花型商洲枳壳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历史上闻名全国的菊花型商洲枳壳,即产于新干三湖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时赵与时著的《宾退录》第10卷第135页记载的《枳壳商洲十一斤,枳实商洲一十斤》,即指送给皇宫的贡品。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枳壳、以商洲者为佳”。可见三湖的枳壳生产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以及丰沛的水资源孕育了商洲枳壳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道地药材品种。商洲枳壳是非常有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其外观表现出皮青肉厚、色白质坚、芳香纯正、果肉翻肚如口盆、果瓤横切似菊花的特点,在长期的中药临床应用中,具有破气、行痰、消痞的功效,疗效明显好于其它同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商洲枳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栽培技术不断成熟,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已成为新干县乃至江西省的一个道地药材品牌,也是国家有关部门首批建议的60个大宗药材GAP建设的品种之一。如今商洲枳壳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越发明显。
目前,三湖已种植枳壳8000余亩,年产量达5100吨。菊花型商洲积壳,也早由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为正品名药。解放后,三湖红橘和商洲枳壳更是誉满东欧、西欧、东南亚诸国。椐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三湖红橘的栽培历史已有1700余年。1978年以后三湖成为全国85个柑橘生产基地之一,为江西省柑桔重要产区。商洲积壳至今已有千余年扶植栽培历史,据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记载,商洲积壳为贡品。
如今,勤劳奋进的四万三湖桔乡儿女在三湖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前香橘满园林,一树经霜一树金”的绿海中,抢抓机遇,以重塑“小南京、创造新三湖”为目标,加速推进工业、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平稳发展。
历史沿革:
1949年6月,隶属江西省南昌分区新淦县第四区(驻地滩头)。
1950年12月,三湖改为第6区(驻地三湖)1956年3月撤区,改为三湖乡。
1958年改为三湖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恢复三湖区,下辖三湖、厚堎、滩头三个人民公社。
1966年3月撤区并社,复为三湖人民公社)1984年4月体制改革,又改名三湖乡。
1985年7月三湖乡改设为镇,地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