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街道青野村

联合创作 · 2023-10-08 20:12

2019年12月,青野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青野村是地处章丘市文祖镇南的偏远山乡,是著名五音戏(民间称“周姑子”戏,亦名“肘鼓子”戏)起源地。章丘是地方戏曲的汇合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戏班是明嘉靖年间李开先创办的中麓戏班,上演的剧目多是传奇、院本之类,腔调、伴奏并无考究。当时流行的曲牌有《锁南枝》《傍妆台》《挂枝儿》《山坡羊》等。至明末清初,民间小调多是由之演化而来的《小五更》《十二个月》《送情郎》等,五音戏与之相伴而生。

章丘土生土长、富有当地特色、最为流传的剧种只有“周姑子”戏。“周姑子”戏虽然没冠地名,但不论走到哪里,人们都知道它的发源地是章丘。正如“周姑子”戏的著名演员邓洪山所说:“五音戏这枝花,原根在章丘,那里是它的故乡。我们到章丘演出就像闺女走娘家。”据民间传说,明清之际,文祖附近有个尼姑庵,住着一位周姓尼姑。这位尼姑原是名门闺秀,貌美淑贞,天资聪颖,后因家门不幸,落发为尼,终日除抄写经卷之外,便以编写小曲、小调来打发时日,抒发哀怨感慨,于是创立了早期的“周姑子”腔。

旧时尼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施主舍予和民间化缘。这位周姓尼姑每到一村一家,三言两语后,便情不自禁的唱起自编的小曲:“未曾开言泪两行,爹娘不幸遭祸殃。双亲亡故奴无靠,落发为尼卧佛旁。”声幽曲怨,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时间一久,大家小户消灾弭乱往往请周姑子去家中做佛事,周姑子的曲调便传遍章丘南部山区。青野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大多数人家只能靠出卖劳力或行乞维生。每遇灾年,人们就拖儿带女,外出谋生。为了学唱小曲好讨饭,青野村的有识老人就把周姑子请来当“先生”。洞明练达的周姑子知道世事的艰辛,将穷人视为亲人,除认真教唱外,还编创了好多曲子。这样传唱出去,就有了“进了青野庄,家家周姑子腔”的说法。青野村的周姑子腔也就远近闻名了。清光绪年间,青野村农民赵国庆在外地务工期间学了不少小曲,回村后又对“周姑子”腔做了改进和完善,唱给村人听,很受欢迎。于是他同靳成章、靳成花等人成立了一个小戏班,这是第一个出现在章丘境内的“周姑子”戏班。

民国初年,青野周姑子戏班在章丘已颇有名气,各地山会、庙会多邀其演出。富贵人家老人祝寿、男婚女嫁、璋瓦喜庆,也往往被聘去唱堂会。1960年,地方戏进京汇报演出,指定的剧种当中就有五音戏,并曾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文革”开始以来,剧团受到很大冲击,许多老演员被隔离审查。至1969年,有着500余年发展历史,并且曾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好评的五音戏剧班被迫解散。改革开放以来,五音戏剧团得到恢复。周姑子戏仍然是流派纷呈的中国地方戏苑中的一枝奇葩。

青野村附近有章丘百脉泉公园、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济南植物园、济南朱家峪民俗旅游区、百脉泉酒业景区、红山翠谷景区等旅游景点,有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龙山黑陶、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特产,有章丘芯子、章丘铁匠习俗、章丘扁鼓、章丘梆子、东平陵城的传说、李开先的传说故事等民俗文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