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里镇太平街村
太平街村位于莱城西北27公里处,地处寨里镇西部平原,距镇政府约6公里。南至双龙汇河与杨庄镇接壤;北临莱芜市蚕种场、寨里镇和平村;东临瀛子河与莱芜市蚕种场分场接壤;西临寨里镇水北村。全村共有725户人家,总人口2196人,耕地面积2214亩。
太平街村,村中有东西大街三条,南北大街两条,形成两纵三横。姚口路从中东西大街穿过,太吴路也由村内通过;村北800米处有寨金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莱城西部小有名气的村庄。
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和刘氏墓碑记载:元朝中叶燕、赵、张三姓建村,取吉祥名太平。后村落扩大,曾设过集市。据赵氏墓碑记载,元至大元年(1308年)刘姓迁此,丁姓早居,以姓名村丁家庄。据村碑记载,明成化年间,曹姓迁此,赵、刘两姓早居,原名赵家洼,又名刘家坡,曾设过集市。据茶棚洼庙中石碑记载:清朝康熙时期,燕、赵、张住在崖头上面,起名为崖上村。以丁姓为主的住在崖头下面,起名为崖下村。1946年改成太平街与丁家庄村,为一行政村。
据载,1942年被划为莱芜县第九区;1958年10月莱芜县划分为24个人民公社,划为寨里人民公社太平街管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属寨里办事处,后改为镇,隶属寨里镇至今。最初赵、燕、刘三姓居多,今全村共有16姓,以李、曹、赵、丁姓居多。有“五李、三曹、两赵家”的说法。
人们从事农耕,种植玉米、小麦、大马、生姜等农作物,经营门店,从事条编,面铺小吃等,过着平静而殷实的生活。
太平街村人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村人多以劳动经商致富,人才辈出。李富田、李青连是清末时有名的富户。李可训紧随其后,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曾被推选为莱芜县水北区民团团长,联庄分会会长等,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同时开有一个小煤窑,日子红火,堪称富有。由于当时列强侵略,军阀割据,土匪骚扰,境内-污吏也趁火打劫,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成倍增长各种税捐。再加上小煤窑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大规模开采煤矿的冲击,后因经营不当,赔了本,不得不卖田抵押,败落。李才章是清朝时期的“卫千总”。据说,李才章家庭非常富有。盖宅院四座,土地数百亩,在当地势力很强。传说,僧王到民间私访,路过太平街时,发现此人是个人才,便命他为卫千总(卫千总,官名。清代绿营军制,漕运总督辖下各卫设千总,统率运军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卫千总李才章大门两边各垒有旗杆台一座,逢年过节便升旗,以表气派,威震四乡。李英章(1877 -1941年)清光绪年间考取文庠生,学名汉明,字次亮,别号澹泊居士。宣统末年,乡村土匪横行,倡办王许保民团任团长,保卫一方安全,曾任本村小学校长,成绩显著,受到教育厅嘉奖,1937年李氏家族修谱任主编。“七七”事变后,0、八路军来到水北区一带,他积极支援抗战,是当时有名的开明乡绅,1941年因病去世。
抗日战争时期,太平街村是莱芜西部较早的革0据地。1938年八路军驻进村,教育鼓舞人们参加革命,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0员。同年组织起了民兵组织。其中丁乐民(原名丁圣林),1939年7月参加革命,后南下,1982年离休。
1939年日本鬼子侵入菜芜,又加上当地的汉0,他们经常来村虏掠,从此太平街再不太平。村民四处逃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0年的春天,水北有敌伪据点,汇河南侧有陈团(陈三坎部),这时太平街村遭受到多头榨取,每天要粮、要钱、要牛、要鸡、要女人……直至拆民房的砖抬到水北修据点。群众无法活下去,于是全村300户人家自动组织了140余人进行武装自卫,拥有80杆土炮,30多杆两人抬。队伍刚拉起来,第二天敌人又来抢粮将村庄包围,自卫队一连打退了敌人三次包围。最后气得水北据点的汉0头子景大马子骂他手下的鬼卒不中用。于是亲自集中了兵力,作第四次包围。这时太平街村民在街头巷尾修上了堡垒自卫,附近各村的村民也联合起来,当敌人猛力扑来时,大家同心协力,又把敌人打得狼狈逃窜。
同年的夏天,日本鬼子由寨里向水北的公路行进,大队已经过去,最后有一个喝醉了酒的鬼子,蹒跚而来,被李西厚发现,即预先藏在公路旁的高粱地。等敌人过来他猛的爬出,将敌人抱住摔倒在地上,将大盖枪夺下,将鬼子绑起来,送到八路军盘查站去。
同年,地下党员李凌元被红枪会逮捕,在敌人面前,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敌人的枪下。
1941年秋,莱芜水北区太平街的民兵,配合部队作战时,民兵机警地藏在青纱帐里,监视和警戒敌人,竞活捉便衣特务两名,缴获匣子枪两支、子弹25发。
同年李西泉掩护女八路的事迹,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1942年日本鬼子来太平街村大扫荡,村民曹焕考、李可生、曹西明、李厚培为躲避敌人的扫荡,藏在西岭的枯井里,被鬼子发现后,李厚培为掩护其他三人,爬上井去被敌人用刀刺死。敌人准备往井里放火时,三人未爬上井被敌人打死在里面。
民国三十二年,汉0刘恒久在汇河南的张里街安据点,经常带领一班人来村抢杀虏掠,0民女,抓民工。村民扶老携幼,去北山逃难,男青年经常在外躲藏,弄得鸡犬不宁。村民赵光耀编了两首顺口溜:“1944年,胜利在眼前,河南有个刘恒久,他在张里安据点,抓了一百多农民,逼迫他们当汉0……。”还有:“民国三十整二年,抗日军队真勇敢,河南出了个刘恒久,泰莱边区出汉0……。”这两首脍灸人口的民谣,反映了抗战即将胜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也揭示了汉0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2年,因太平设集市,河南汉0经常利用集市这一天来村抢东西,村民李盛章冒着生命危险把集市赶走,有力地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在当地传为佳话(传说集市被赶到周王许)。
1941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军进攻矛头由对-转而对解放区0、八路军,90%的兵力对解放区实行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对解放区采取轮流扫荡,铁壁合围,长途奔袭,拉网战术等等。根据地日益缩小,解放区形势1942年下半年开始恶化。水北区区政权0,区委书记曹英叛变,将全区党员名单交给日本鬼子,该村书记也相继自首交出民兵0,村政权变成两面政权。孔家埠、丁家屋子安了据点,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上级派武工队6人,于1942年2月22日,进驻太平街宣传教育群众,坚定抗日信心,扩大影响,武工队驻在村长李炳新家中。每人配马枪一支,匣子枪一支,手榴弹四枚,装备齐全。第二天是古历正月十九日太平街集(四、九逢集),村长李炳新上集买馒头和菜给武工队吃,被当时在集上的汉0发觉,汉0已知道有6名八路军驻在李炳新家,因此由孔家埠、丁家屋子、张里三据点汉0出动约200余人,于下午3时左右包围太平街西南几家民宅,汉0当即爬上屋顶进行射击。武工队员将住的几户人家的墙打通,进行抵抗。有一汉0爬上李俊元家栏屋顶直起身放声大喊:“我们知道你八路只有6个人,我们有好几百人,快快投降吧!”喊声被一武工队员听见,一枪就把这一汉0打倒跌在栏坑内,一命呜呼。以后又打死汉0数人,战斗到下午6点左右结束。天黑了,武工队向南冲击,据说只有一人受点轻伤。这次敌人共烧毁民房30余间,有7户人家房屋被烧。村长李炳新被汉0活活烧死,第二天又将其儿子等群众数人抓去,受尽各种刑罚,后用钱赎回。
1944年村民李可本的儿子李爱元,在县委敌工部工作,河南汉0让李可本劝儿子放弃革命。在敌人面前,他毫不动摇。汉0拿他没办法,挖土坑让其站在坑里,把土埋至于肩,用刺刀插入头顶,当汉0抽出刺刀后,一股鲜血射向天空(当时汉0叫做放天花)。鲜血染红了大地,至今太平街人记忆犹新,对汉0恨之入骨。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太平街村有19位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老干部,他们为解放全中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太平街村人口较多,教育发达。原先曾有人办过私塾。民国二年(1913年)李英章办起端本小学,由李可政、李可欣任教师,校址在北厅房。前来就读的除太平街村的学生外,还有唐王许、薛埠等村的学生。学校持续了二十几年,日本鬼子侵略时,为保学生安全暂停办。1944年重新建起小学,校址在北厅房。有李斌、赵学武任教师。60余名学生,两个教学班(属复式班)。1945年由李斌、李西富任教师,学生接近70人。由于当时办学严谨,为村里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人才,也振兴了村里的经济。解放后发展到5个教学班。1953年在村西北角建起联小(五、六年级),一至四年级在原校,由沈洪训任校长,教师十几人,四个教学班。前来就读的是太平街管区所属村庄的五六年级学生。1965年该校扩建,本村1-4年级也搬到联小合为一校。1966年小学改为五年制,外村的学生也不再来就读,成了一所名符其实的太平街小学。1968年又扩建校舍6间,办起初中。1974年扩建教室18间,办起太平联中,联中、小学合为一校。1976年又在该校南面盖起教室24间,办公室、宿舍16间,有8个教学班。初中、小学分前后两院,称联中(1986年初中搬到水北)。1982年村里投资20万元动工盖教学楼,1983年小学生搬进明亮的教室里学习。2002年又建起实验室、图书室、音美室、各种仪器室16间。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近20年来,村内 村教学楼,可容纳八个教学班,校院占地面积二十余亩.共考中专科、本科学生100余名,中专150多名。其一家被人们称为“状元”之家。李满元的长子李建蕊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在北京总参谋部工作;女儿李爱玲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在莱芜招商局工作;李新永四女李丽研究生学位、硕士,在山东大学工学院任教,2002年8月又攻读进修博士学位。其余的分别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太平街人从古时就爱好戏剧,也为后来的村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1956年组织了30余人的年轻戏剧班。,每逢农闲,过节进行演出,演员们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才华,陶冶了村民情操。很多村前来邀请演出,一直延续到1983年。踩高跷更是太平街人喜爱的传统活动,每年都有60多名青年穿上各色衣服戴上面具,扮成不同时代的人物,在锣鼓、乐声中,踩着高跷有节奏地做着各种姿势,穿行在大街上。每到一家大门前,点上鞭炮,围观的人有上至八九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周围村庄还邀请去做表演,经常参加镇、县举办的乡村艺术表演会,多次受奖。
2002年8月建成的电讯塔,塔高48米,地座占地面积49平方米。1977年村里发电,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村民们高兴地说:“吃饭穿衣不用愁,家里点灯不用油。”同年又来了高压电,有5户安上了磨面机、粉碎机,让古老的磨和碾下了岗。
李丙春,1965年1月至1986年12月任太平街村支部书记,1968年至1969年当选为寨里公社党委委员,1977年被评为泰安地区“劳动模范”。
李利元,1986年1月至1995年l2月任太平街村支书;1990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1990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1994年莱芜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
1967年至1968年正值农业学大寨时期,在党支部书记李丙春一班人的带领下,利用冬春之际,整平西岭600余亩。村民们白天大干,晚上夜战,吃住在工地上。当时全村共有3200人,参加西岭大会战的人达到1500多人。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使原来沟壑不平的西岭变成了良田。期间,县委书记周兴礼在公社书记赵祉善、吕承志的陪同下,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组织全县各公社党委成员以及各村支部成员、生产队长前来参观,开现场会。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光辉典范,并提出了全县学太平的口号。县里以点带面,掀起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后又学苏州经验,把西岭200多亩早涝不收的农田,变为旱涝保收的农田。
西岭整平后,村里想方设法解决西岭的浇水问题。在西岭打井多眼都没有成功,最后采取东水西调,1969年建起南排井和北排井,砌起二级扬水站。南排扬水渡槽总长1500余米,北排扬水渡槽总长3000余米,彻底解决了西岭600余亩地的浇水问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挖北排井一段地下沟时,有5名村民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李永臣、李永泉、李西金、李西东、李西波,后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排水井的长期使用,设备逐渐老化。1992年在支部书记李利元一班人带领下,采用集体出一点,村民自愿捐一点的方法,共捐款20万元,修起了地下管道,南地下管道长1960余米,北地下管道长1780米,西岭浇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全部种成了大蒜、生姜等经济作物,经济收入相当可观,西岭变成了有名的“聚宝盆”。
1968年村里办起了养猪场(现副业大院),占地40余亩,建猪圈320余间,其它房屋160余间,养猪1300余头,所养的猪膘肥体健。养猪事业的发展,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给庄稼提供了足够的肥料,农业副业双丰收。
1979年在养猪场后盖起了48间排房,组织起了条编、草编,参加条编的30多人。村里按件记工分,所绵成品卖后作为集体收入。草编开始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编制品售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同年办起豆腐房、粉皮房、木工组,占地面积50余亩,县委书记周兴礼来视察工作时,夸赞说:“真是个副业大院。”从此副业大院的名字就叫起来了。
1975年,村里出5万元从上海买来两台合线机与济南地毯厂订合同,来料加工,招收职员30余人,工人每人每月收入150元左右,相当于当时正式职工的工资。经济发展了,1980年村里又扒掉猪圈,盖起了厂房40间,办起了地毯厂(地毯、合线为一厂)。投资15万元,新上地毯机30台。投丁桂龙任厂长,招收职工120余人,个人、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每年为村创汇3至4万元,被莱芜县评为乡村企业先进单位。太平地毯厂是莱芜县唯一的乡村办企业,周围村庄也纷纷前来要求办地毯厂,以太平街地毯厂为龙头,发展本、外公社10几个地毯厂,并给以技术帮助。每个新上地毯厂的单位,配一个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规模大了,他们生产的地毯可以直接送往太平进行再加工,太平地毯厂可以直接进行平、片、洗、投、修全套工序,产品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县里多次组织各村办企业负责人来参观学习。
由于规模不断扩大,1989年合线、地毯分开经营。地毯厂长李永成,合线厂厂长李丙玉,经营十分红火。1990年村成立企业办公室,主任丁桂龙,会计李近元。后村里办起了童鞋厂、箱包厂。1989年地毯的销售受到美国的抵制,地毯价格逐步下滑,-停产。
1996年5月又投资120万元办起太平街福利鞋厂,属私人企业,一条流水线作业,日产布鞋3300双,安排剩余劳力100余人。后因流动资金不足,生产能力达不到,造成亏损,暂停生产,现设备保留完整。
1980年村民整修河坝3000余米,制止了洪水带来的灾难。同年冬天至1981年春天,又推土垫东河滩300余亩,栽上山楂树,归集体所有。
1981年太平街村是寨里人民公社最早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村庄。种植业是该村的经济支柱,土地承包后,原生产队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大多数养上了生姜、大蒜,部分种植银杏、杨树苗等,经济作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2/3。加上充足的水源条件,生姜、大蒜长势良好,生姜亩产6000斤左右,大蒜亩产2500斤以上,村民的经济收入比土地承包前翻了几十倍,粮食产量较前也有大幅度提高。1996年生姜价格一跃再跃,达到每斤10.50元,仅这一年太平街村就出现万元以上的户160多家,有的达到十几万。
1984年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村里将后洼200多亩苹果园,承包给20几户村民,当年出现万元户十几家,后来苹果树老化,又伐木种植生姜、大蒜等作物。
1986年将山楂园承包给19户村民,每斤山楂在1.70元以上,承包户上交税后,各家纯收入在万元以上。有的达2- 3万以上,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为把这块膏腴之地转让给贫困户,几经转让,承包户数由当初的19户变为24户,又从24户变为35户,使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村富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这时村干部琢磨着,怎样让村民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于是1985午开始村庄规划,1991年规划完毕。第一步,先通村内五条大街,进行拆迁扫除障碍。村里对搬迁户进行适当照顾,做好安置工作,调动了搬迁户的拆迁积极性。一年多的时间五条大街全部通开,同时路两边也盖起了新瓦房。拆旧户、盖新房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6年多的时间将全村修整完,村民全部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里住,旧貌变新颜。第二步,村里出钱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藕湾,占地面积约20亩村民出力,将村街全部硬化,达3408米,石砌水沟4318米,建桥三座,改变了原来“出门沾掉鞋,进家一身泥”的现象。1998年所有村大街都安上了电灯,晚上村民在灯下歇息,谈笑风生。
截至2002年,村民都买上了电视机,90%的户换上了大彩电、组合音响,有90%以上的户安上了电话。
劳动致富,是太平街村人的传统美德。有200多户从事着各种经济事业,如代购、条编、医药卫生、养鸡、面食、饭店、供销、建筑、农副产品再加工等。新上洗姜机9台,生姜、大蒜加工厂4处,出现了不少致富户:如:条编大户李西论及儿子李永平,不但条编技术过硬,收入可观,还种植生姜6-7亩,常年为外商收购生姜、大蒜,2000年买上了汽车,又干起了贩买生姜,大蒜的生意,每年销售生姜100多万斤,成为太平街村有名的经济大户。赵风荣、李华永看到村民卖姜蒜难,主动联系客商,长年代购生姜、大蒜,每年分别代购生姜100多万斤,大蒜50-60万斤,不但自己有相当可观的收入,而且进行再加工,安排了部分剩余劳力,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被村民称为“经济女状元”。太平街村民富了,对社会的奉献也很大,从建国以来,先后参加了修水库、筑路、改河、架桥、建水渠,整修绿化荒山等社会工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单位。
现太平街村种植生姜1200亩,大蒜800余亩。太平街村人凭着交通的便利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起种鸡孵化厂…。运输业、条编业不断扩大,畜牧业的发展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养鸡500只以上的家庭已达140户,并初步形成规模。2001年在李坤永书记一班人的带领下,在村内姚口路以北又盖起了一排二至三层楼,通过招商引资村两委积极争取山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本村仓房院内建48米发射塔(发射基站一处),这给太平街村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勤劳的村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太平街村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李增援故居
李增援故居位于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6月28日,李增援故居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街村附近有李增援故居、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