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街镇大雷村

联合创作 · 2023-09-28 23:10

大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雷村村民的生活到处与竹相约、相伴、相生。这个有近千年历史、被竹山包围的村庄,山谷深秀,竹山青翠。俗话说:靠山吃山。该村1000余户人家、2800个村民的生活来源基本上就是靠这一大片毛竹山。

大雷村离横街镇镇政府有9公里路,全村耕地面积只有600亩,而且比较分散,而山林面积却有7000多亩。该村一年四季都有笋,毛笋、扁笋、冬笋、野山笋,尤为出名的是大雷黄泥拱笋。每年3月份,是大雷笋旺发的季节,宁波、奉化等地的商贩都会慕名前来收购,笋的批发价最高能卖到每公斤1元。有的村民不但把鲜笋卖给山外的商贩,而且还自己开起了小型毛笋罐头加工厂。去年下半年,村民们为黄泥拱笋注册了“竹参”商标,土生土长的大雷黄泥拱笋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我们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单靠卖笋卖毛竹,村民们户年平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但这些收入要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些妇女就接一些打打帽子、编编袋子的散活来挣点钱。她们说:“我们山里面消费水平低,吃吃用用够了,日子也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挖笋出售、伐竹剥篾,编竹篮、做竹椅、扎扫把、削竹筷、烧竹炭,竹山给他们创造了生活的资源,虽然并不富裕,但村民们生活倒也过得安逸舒适。

在大雷村,抬头可见竹山,低头可见小溪。在村办公室前的小溪畔,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在村里当了40余年会计的汪能章说,这棵郁郁葱葱的银杏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这棵树上见到了“古树名木”的保护牌子。这棵站在溪畔的古树好像在向人们述说大雷村悠久的历史。过去,大雷称为南雷,村民们大多数都姓汪。据《鄞县志》记载:大雷村的始祖官名叫汪本仁,是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本仁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担任教师多年。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与朋友到四明山游玩,见四明山处处风光秀丽,于是即从安徽黟县石岗山下迁居南雷。这位汪氏太公从黟县来大雷发脉已有983年,历传三十五代,其后代勤于耕读,名人辈出,如南宋礼部尚书汪镗、明代御史汪玉等。《鄞县志》对汪玉记载最为详细,汪玉字汝成,号雷峰,也称默休先生,明正德3年考取进士。他聪慧过人,文武兼备,曾参与平定明皇朝宗室朱宸濠之乱,也曾为朝廷剿灭了0淫掳掠、无恶不作的香炉山盗贼,功勋显赫,可惜49岁英年早逝。据村里的老年人说,大雷人世代相传的都堂太公大破香炉山强盗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太公汪玉。他的祠堂建在秀三房,名礼明堂,以前村民们年年都要把他的神像挂起来敬拜。

说起自己的祖先,村里的老人们个个脸上充满了自豪。除了古树,村里还有许多古迹,如汪王庙、甘潼寺、龙潭和脚潭等。汪王庙是很早以前为纪念汪氏太公所建造的,在1966年被毁坏后,一直香火冷清,庙也改作他用,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们重新选址,把汪王庙建造于大雷溪畔的青峰岭下。几年前重修过的甘潼寺与汪王庙一样,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老人们说,很早以前就有“上有天童,下有甘潼”的说法,当时甘潼寺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龙潭和脚潭位于甘潼寺的附近,潭水清澈幽深,久旱不涸。1967年,村民们在这两个潭的后面建了一个小水库,此后,村民们开始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

由于位处大山,大雷村个私经济不很发达,只有14家做塑料、五金的小企业。村里18万元的年可用资金全部是靠厂房出租而来。3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这些钱用到了刀口上,造路、修大会堂、建老年活动室等,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一年18万元钱远远不够用,于是,他们就四处奔波,到各个部门募捐。村主任汪汉定说:“今年,我们打算投资28万元,修一条从甘潼寺通往山上面的、长约800米的水泥路,以方便上山拗笋、背竹的村民。”

村委会一班人干劲十足,他们表示,今后还将在为老百姓谋利益方面多动脑筋,让山里人的生活过得更好。

大雷村附近有天一阁·月湖景区、天一阁博物院、宁波月湖公园、海曙楼(宁波鼓楼)、贺秘监祠、天一广场等旅游景点,有宁波汤团、古林蔺草、宁波刺绣、苔菜拖黄鱼、鄞西草席、彩熘全黄鱼等特产,有四明南词、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寿全斋中药文化、宁波菜烹饪技艺(东福园宁波菜烹饪技艺)、宁波汤团制作技艺、宋氏妇科等民俗文化。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