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用的狗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战争结束已经多年。那遥远年代的烟雾,伴随着这些短篇小说,再一次冒出地面。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战前一个年轻人崇高的期望和理想,他满怀希望,却在徒劳地反抗着当时的世界;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回忆和解释,恐惧与幻想,这一切恰好构成这些作品仍在蔓延着的活力。从文学方面看,一切都没有完结。
————————————
伯尔的成就见证了德国文学的复兴,并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语文学的复兴,并非形式上的实验,而是覆灭后的重生,湮没后的复活,是一个历经无数寒夜、被宣判灭绝的文化,重新发出新芽、开出花朵。我们所有人均为之欣...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战争结束已经多年。那遥远年代的烟雾,伴随着这些短篇小说,再一次冒出地面。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战前一个年轻人崇高的期望和理想,他满怀希望,却在徒劳地反抗着当时的世界;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回忆和解释,恐惧与幻想,这一切恰好构成这些作品仍在蔓延着的活力。从文学方面看,一切都没有完结。
————————————
伯尔的成就见证了德国文学的复兴,并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语文学的复兴,并非形式上的实验,而是覆灭后的重生,湮没后的复活,是一个历经无数寒夜、被宣判灭绝的文化,重新发出新芽、开出花朵。我们所有人均为之欣喜并将从中受益。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
这位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人文主义者的怀疑态度和温柔情怀,拒绝让他的德国同胞原谅自己、忘记过去;在他的作品里,抽象化的存在主义是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华尔街日报》
伯尔的作品拥有最高水准的创造力和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每日电讯报》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当代小说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科隆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雕刻匠。中学毕业后,他在波恩一家书店当学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古典哲学,不久即被征召入伍,经历了六年的战争生活。伯尔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并被关入美军战俘营数月,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战后,他一边当木匠和统计员,一边继续在科隆大学深造,并开始发表作品。
伯尔的早期作品多以战争为题材,表达他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如《火车正点》(1949)、《亚当,你到过哪儿?》(1951)及不少短篇小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批判和揭露社会的不公,他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文学的良心”。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当代小说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科隆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雕刻匠。中学毕业后,他在波恩一家书店当学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古典哲学,不久即被征召入伍,经历了六年的战争生活。伯尔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并被关入美军战俘营数月,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战后,他一边当木匠和统计员,一边继续在科隆大学深造,并开始发表作品。
伯尔的早期作品多以战争为题材,表达他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如《火车正点》(1949)、《亚当,你到过哪儿?》(1951)及不少短篇小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批判和揭露社会的不公,他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文学的良心”。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小丑之见》(1963)、《莱尼和他们》(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保护网下》(1979)等。
伯尔曾获包括毕希纳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并担任国际笔会主席数年。截止1985年他逝世,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的总发行量达三千一百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