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
◆2008年布克獎入圍
◆2009年榮獲Golden PEN終身成就文學獎
愛能違抗時間,愛能抵擋坦克,
愛是我們靈魂勇敢掙扎的證明。
一對遭監獄阻隔的愛侶 三捆藏在牢房中的情書 一場又一場在遠方延燒的戰火
走在時代前鋒的小說家,獻給受難年代一首最溫柔的戀曲。
信的正面,是她堅定的綿長情話,
信的背面,是他身陷囹圄卻遙望遠方的心靈紀錄──
有的是線條優美的插畫,有的只是一個靈魂熱切的低喃。
廢棄監獄的某間牢房裡搜出了三捆沒有標明日期的信件,全都是女子愛妲(A’ida)寫給獄中情人澤維爾(Xavier)的信。
愛妲的信中滿是對澤維爾的思念與渴盼。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卻只能藉文字共享,他們深愛彼此,但不得相見。愛妲也記述鎮上發生的每日瑣事──鎮民的聚會、樹上的蟲子、收音機裡的音樂、上週落下的飛彈……在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瑣事裡,可以隱約嗅見人們對政治壓迫的焦...
◆2008年布克獎入圍
◆2009年榮獲Golden PEN終身成就文學獎
愛能違抗時間,愛能抵擋坦克,
愛是我們靈魂勇敢掙扎的證明。
一對遭監獄阻隔的愛侶 三捆藏在牢房中的情書 一場又一場在遠方延燒的戰火
走在時代前鋒的小說家,獻給受難年代一首最溫柔的戀曲。
信的正面,是她堅定的綿長情話,
信的背面,是他身陷囹圄卻遙望遠方的心靈紀錄──
有的是線條優美的插畫,有的只是一個靈魂熱切的低喃。
廢棄監獄的某間牢房裡搜出了三捆沒有標明日期的信件,全都是女子愛妲(A’ida)寫給獄中情人澤維爾(Xavier)的信。
愛妲的信中滿是對澤維爾的思念與渴盼。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卻只能藉文字共享,他們深愛彼此,但不得相見。愛妲也記述鎮上發生的每日瑣事──鎮民的聚會、樹上的蟲子、收音機裡的音樂、上週落下的飛彈……在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瑣事裡,可以隱約嗅見人們對政治壓迫的焦慮,以及內心深處對動盪戰事的恐慌。同時,也能在字裡行間讀出人們義無反顧的理念,與對自由解放的無限想望。──沒有任何強權可以阻擋愛與信念,也沒有任何暴力能夠摧毀人類的心靈。
無論愛妲和澤維爾如今是生是死,無論他們是否仍住在那個不知位於何方的小鎮,約翰.伯格以觀照微物之眼繪出了一幅在苦難中斑斕綿亙的偉大風景。在生命的細節反覆被書寫之際,愛終於得以違抗一切。
【經典好評】
◎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作者)
◎哈洛.品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戲劇名家)
◎林則良(詩人)專文導讀
「約翰.伯格給了我們一件精細別緻的物品。這是一本以溫柔和尖銳的政治先見為刻刀,對強烈欲望精雕細琢、掌握良好的書。」
──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作者)
「《A致X》是多年來我讀過寫得最溫柔且最尖銳的書之一。它的強度來自對書寫手法的精省,詳述倖存於壓迫底下永無止盡的愛。它向我們展現,無論鎮壓我們的暴力有多邪惡,都無法毀滅愛與人類的心靈。」
──哈洛.品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戲劇名家)
「一部精緻玲瓏、結構強烈的小說!」
──《星期日時報》
「文字有如模型師般精準!」
──《紐約時報》
「這些單向的書信格式彷彿創造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說,描寫在貧困與壓迫底下的生活。在監獄外,女人們形成了政治異議分子的庇護,女子的信件是愛的詩篇。」
──《衛報》
「讀這本書時有種特殊的感受,不只因為這是封寫給坐困獄中的自由鬥士的情書,而是因為交織在信中的神奇密碼──每一段戀情都有自己的私密語言。」
──《觀察者報》
「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史詩、一篇抒情散文。」
──《獨立報》
「這本小書宛如魔法,是一個被女子嗓音溫柔喚醒的世界,而這名女子正在艱困的處境中盡力生存。小說充滿原創性,細膩優雅,同時被一股安靜的憤怒隱隱驅動。能寫出這樣作品的人並不多!」
──《愛爾蘭時報》
「在這本書中,約翰.伯格不僅批判政治不公和極權迫害,更進一步展現出,在這些壓迫之下,一個人真正的處境。」
──《暫停周刊》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一九四六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藝術學院就學。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懷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
一九五二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藝術評論家身分迅速竄起,開始陸續出版多本藝術評論書籍。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一九五八年,他的小說體別出心裁,包括一九七二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伯格也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並曾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二○○○年約拿即將二十五歲》。
過去二十多年來,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一九四六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藝術學院就學。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懷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
一九五二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藝術評論家身分迅速竄起,開始陸續出版多本藝術評論書籍。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一九五八年,他的小說體別出心裁,包括一九七二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伯格也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並曾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二○○○年約拿即將二十五歲》。
過去二十多年來,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山中居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屆九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表現形式亦不斷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獨具一格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還有《觀看的方式》、《永固紅》、《班托的素描簿》、《影像的閱讀》、《藝術與革命》、《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觀看的視界》等。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